捐赠记录显示,捐款每年准时到账,但从不过问资金使用情况。唯一的联系方式是某个律师事务所的代收信箱。
在律师事务所,警方得知委托人名叫“余先生”,每年准时汇款,但从不出面。唯一的线索是个邮政信箱号码。
“这个余先生十年来从未露面?”徐达远追问。
律师点头:“所有通信都是打字信件,连签名都是打印的。”
案件陷入僵局。林宇再次研究那截指骨,忽然注意到一个之前忽略的细节:在指骨末端,有个几乎看不见的小红点。
高倍显微镜下,那个红点被确认是个微小的纹身——一把小雨伞的图案。
“雨伞...”林宇喃喃道,突然想起什么,“三个孩子都在雨天失踪!”
他们立即查询了所有与“雨伞”相关的商标和团体标志。结果令人毛骨悚然:一个名为“小雨伞”的儿童公益组织,标志正是这个图案。
该组织五年前因“运营调整”解散,创始人余枫——名字缩写YF——随后出国,再无音信。
“余枫,45岁,前小学教师,2003年因‘健康原因’离职。”徐达远念着资料,“离职后创办了‘小雨伞’组织,专门帮助贫困儿童。”
所有线索指向这个神秘的前教师。但当他曾经的同事看到照片时,却给出了意外回答:
“这不是余老师啊?余老师三年前就去世了,癌症。”
调查再次陷入迷雾。真正的余枫早已病故,那么以他名义活动的人是谁?
林宇忽然想起那个邮政信箱。在邮局的配合下,他们监控了信箱的取件人。三天后,一个穿着风衣的身影出现在监控中——左手戴着皮手套。
跟踪发现此人极其谨慎,绕了大半个城市才回到住处——栋位于老城区的独栋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