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雨带着刺骨的寒意,城南棚户区的巷道被雨水泡成了泥潭。几个孩子在积水坑边玩耍时,发现了一个被雨水冲出来的小木盒。好奇心驱使下,他们撬开了盒子,随即吓得四散奔逃——里面是一截细小的指骨,还套着个小小的银色指环。
现场勘验时,雨水不断渗进临时搭起的帐篷。林宇小心地捧起那个木盒,注意到盒子表面刻着模糊的字迹:“永远记得”。
“指骨属于儿童,8-10岁,”林宇的声音在雨声中显得格外沉重,“从大小和发育程度判断。指环是普通的银质品,内侧刻着‘YF’两个字母。”
徐达远撑着伞,眉头紧锁:“能判断时间吗?”
“骨骼表面已经部分矿化,至少在地下埋了十年以上。”林宇轻轻转动指环,“但保存得异常完好,像是被精心保管过。”
回到实验室,详细的检验带来了更多疑问。指骨切割面十分整齐,像是用专业工具一次成型。更奇怪的是,骨骼表面没有任何泥土残留,显然被仔细清洗过。
“YF可能是名字缩写,”技术队的小张说,“正在查询近十五年来的儿童失踪记录。”
结果令人震惊:匹配三个名字缩写为YF的失踪儿童——杨芳(2005年失踪,8岁)、叶飞(2008年失踪,9岁)、岳峰(2011年失踪,10岁)。
三个孩子,三个不同的年份,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来自单亲家庭,都在雨天失踪,都再也没被找到。
“这不可能只是巧合。”徐达远看着三份档案,“同一个缩写,相似的年龄,都在雨天失踪...”
林宇重新检查指骨,在指环内侧发现了一丝极细微的纤维残留。检测结果显示,这是一种高档天鹅绒材料,常用于珠宝盒或纪念品包装。
与此同时,棚户区的走访有了意外发现。一位老居民回忆说,大约十年前,有个“穿得很体面的先生”经常在附近出现,总是给孩子们发糖果。
“那人左手戴着一副皮手套,大热天也不摘下来,”老居民比划着,“说话轻声细语的,孩子们却都怕他。”
根据描述,模拟画像很快出炉。林宇看着画像中那双异常平静的眼睛,感到一阵莫名的不安。
调查重点转向了三个孩子的共同点。他们都在同一所小学就读过,虽然年份不同。更巧的是,都参加过学校的“春雨助学”项目。
“项目是2004年启动的,资助贫困学生,”现任校长翻着档案,“由一位匿名捐赠人出资,已经持续十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