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秋分之夜,月色如水

自那日后,白桃便将剩余的醒脉丸尽数取出,以十只粗陶土坛分装,连夜送往了周遭十个村落的村老手中。

随丹药同去的,还有一本她亲手誊抄的薄册,册中没有深奥的医理,只有三句简明扼要的口诀:“银针试毒看色变,舌辨三焦分寒热,问梦知惧亦为诊。”这法子粗浅,却是大疫之下最实用的自救之道。

不仅如此,她还在每个临时搭建的医棚门口,都挂上了一双半旧的布鞋。

旁人问起,她只答:“脚印即药引,走过的路,便是治病的方。”

起初,许多郎中对此嗤之鼻鼻,认为这是杏林败类故弄玄虚的把戏。

直到一日,邻村送来一个高热不退的农妇,浑身滚烫如烙铁,神志不清,胡话连篇。

几个郎中会诊,皆认为是暑热内侵,当施以艾灸逼出寒邪。

正当艾条点燃,一股辛辣的草药味弥漫开来时,白桃却出声制止了。

她没有切脉,也没有问诊,只是默默蹲下身,拾起农妇换下的那双沾满泥污的鞋。

鞋是寻常的千层底,但鞋底的磨损却很奇怪,左侧边缘几乎磨平,右侧却还留有清晰的针脚纹路。

众人看得一头雾水,白桃却站起身,眼神清亮。

她对众人道:“这位大嫂并非暑热,而是肝气郁结,气血走岔了道。你们看她的鞋,左侧磨损远甚于右,说明她平日行走劳作,重心多偏于左脚。按‘通影式’所载,左足为震位,久压则震位滞气,气滞则生内火,这高热便是由此而来。”她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惊疑不定的郎中,“此症若施艾灸,乃火上浇油,必出大事。”

说罢,她不再解释,径直走到棚外,在田埂边寻了几株不起眼的柴胡,又命人去溪边挖来一把野芹根。

两味寻常草药,入锅熬煮,不过半个时辰,一碗褐色的汤药便送到了农妇嘴边。

妇人牙关紧咬,汤药难以下咽,白桃便用一根竹管,撬开她的嘴,一点点将药汁喂了进去。

一剂汤药下肚,奇迹发生了。

不过一炷香的功夫,那农妇竟出了一身淋漓大汗,原本滚烫的额头也渐渐恢复了温凉,竟悠悠转醒。

围观的郎中们面面相觑,最终齐齐向白桃拱手作揖,脸上写满了叹服与敬畏。

自此,再无人质疑那双悬挂的旧布鞋。

与此同时,江岸的石阶上,陆九的身影显得格外孤寂。

他手中那把用了多年的木刻刀,此刻正轻轻划过一块新从江底捞起的青石。

石面光滑,带着水汽的阴凉。

他不再像过去那样,执拗地刻下名字或是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