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元二十年(1920年)五月,东欧的春天姗姗来迟,冰雪消融后的土地并未带来生机,反而化作一片无边无际的泥泞沼泽。位于波兰东南部的卢布林至利沃夫一线,被称为德军“东方壁垒”的防线,如同一条狰狞的钢铁巨蟒,盘踞在起伏的丘陵与湿漉漉的林地之间。空中低垂的乌云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连绵的阴雨更是让战场环境变得极端恶劣。
坐镇君士坦丁堡的联盟军欧洲战区总司令部的定王柏凌峰,面对着巨大的作战沙盘,眉头紧锁。沙盘上,代表帝国军队的蓝色箭头,正从基辅方向,小心翼翼地探向那条由无数暗堡、铁丝网、雷区和交叉火力点构成的红色防线——“东方壁垒”。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沙盘上标着“科韦利”的区域。
“命令吴佩孚,第三集团军,按预定计划,于五月五日拂晓,对科韦利方向德军防线发起首轮突击。告诉他,此战意在试探敌军防御强度与弱点,不必急于求成,但要打出我军的威风,摸清这‘壁垒’的虚实!”柏凌峰的声音透过电报机,化为一串串加密的电码,穿越数百公里,送达位于基辅的第三集团军司令部。
第三集团军司令官吴佩孚大将,时年四十六岁,正是年富力强、锐意进取之时。他出身北洋,却凭借过人的战术眼光和敢打硬仗的作风,在帝国军队中脱颖而出,深得皇帝柏凌云和武王柏凌岳的赏识。接到命令后,他立即召集麾下将领:第七军军帅巴特尔、第八军军帅施承志、第九军军帅吴元泽。
“王爷的指令很明确,试探性进攻。”吴佩孚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所里,雨水敲打着帆布顶棚,噼啪作响,“但试探,也要拿出全力!让德国佬看看,我帝国装甲铁拳的厉害!主攻任务,交给施承志的第八军,以配属的独立装甲第一旅为先锋,直插科韦利外围的格拉博韦茨村。巴特尔,你的第七军负责左翼掩护,警戒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方向的德军。吴元泽,第九军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投入扩大战果!”
“明白!”三位军帅齐声领命,眼神中闪烁着战意。
五月五日,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帝国军阵地上,数百门“雷霆”式火炮昂起了炮管,随着一声令下,炮口喷吐出耀眼的火光,震耳欲聋的轰鸣瞬间撕裂了雨夜的寂静。炮弹如同疾风骤雨般砸向德军前沿阵地,火光冲天,泥浆与碎木四处飞溅。为期半小时的炮火准备,旨在摧毁德军前沿障碍物和暴露的火力点。
炮火开始向纵深延伸。独立装甲第一旅旅长陈锐少将,站在他的“启元-3型”指挥战车里,透过潜望镜观察着前方弥漫的硝烟。他深吸一口气,对着车内通讯器吼道:“装甲旅,前进!”
数十辆“启元-3型”战车引擎发出沉闷的咆哮,排成楔形攻击队形,碾过泥泞的开阔地,向着格拉博韦茨村方向缓缓推进。这些钢铁巨兽装备着47毫米长身管坦克炮和两挺7.92毫米机枪,正面装甲厚达35毫米,在帝国军工的努力下,性能已臻当时世界一流。履带卷起浑浊的泥浆,战车的身影在晨曦和硝烟中若隐若现,充满了力量感。
紧随其后的,是第八军步兵团的士兵们,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水军大衣,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水,以散兵线跟随战车前进,枪刺在微光中闪烁着寒芒。
最初的几公里异常顺利,德军前沿阵地似乎已被炮火摧毁。然而,当装甲先锋接近到格拉博韦茨村外围约一公里处时,灾难骤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