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授勋定衔彰武烈 联盟宣战启终章

启元二十年(1920年)三月十日的清晨,新京皇城笼罩在一片肃穆而庄严的气氛之中。武英殿前的广场上,汉白玉石阶被打扫得一尘不染,两侧禁卫军士兵持枪肃立,盔明甲亮,军容严整。初春的寒风依旧料峭,却吹不散空气中弥漫的凝重与期待。今日,将举行帝国前所未有的全军授衔仪式,正式确立现代化的军衔制度,以彰武勋,以励士气。

辰时正刻,皇帝柏凌云身着特制的帝国大元帅礼服,出现在武英殿高大的丹陛之上。礼服以玄色为底,金线绣织腾龙云海,肩章与绶带代表着无上的权威与荣耀。十二旒冕冠下,他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全场,历经二十载风雨淬炼的帝王威仪,令在场所有人屏息凝神。

在他的身后,帝国真正的栋梁们依次肃立。武王柏凌岳、定王柏凌峰、靖王柏凌锐,三位宗室统帅,战功彪炳,威震寰宇;海军都督萨镇冰,年逾花甲却精神矍铄,执掌帝国海军从小到大,从近海走向深蓝;前任海军都督、现海军总顾问陈璘,虽已退居二线,其经验仍是帝国海军的宝贵财富;帝国近卫军司令邓安邦,忠诚勇毅,守护京畿;已转任大都督府军事参谋部总长的宋占彪、任帝国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的王士珍、任军事参谋部次长的李鼎新、任帝国海军军官学校校长的刘冠雄……这些名字,无一不与帝国二十年来波澜壮阔的征战史紧密相连。

广场上,受衔将领代表按陆军、海军、近卫军序列,整齐列队。从集团军司令、军帅到师帅、旅帅,乃至有功的校尉军官代表,人人挺胸抬头,接受这至高荣光的检阅。

“宣诏!”内侍监清越的声音划破寂静。

首辅文履谦手持明黄诏书,步至御前,朗声宣读:“朕承天命,统御八方,赖尔将士用命,血战经年,方有今日寰宇初定之局。为彰武功,定爵秩,励士气,垂范后世,特颁行《帝国军队衔级条例》。自即日起,帝国陆、海、近卫各军,悉行新式军衔……”

诏书详细规定了自士兵至帝国元帅的各级军衔标识、晋升条件及相应待遇。明确了对现役军人、退役军人、伤残军人及军烈属的优厚抚恤与保障政策,宣告“帝国必不负任何为国效命之士”。

随后,皇帝柏凌云亲自为功勋最着者授衔。他首先走到柏凌岳面前,亲手为其佩戴上象征着帝国最高军事荣誉的元帅肩章与金光闪闪的星徽。

“凌岳,”皇帝的声音不高,却清晰传入在场每一个人耳中,“自豫南团练至今,你为帝国劈荆斩棘,功在社稷。此衔,你当之无愧。”

柏凌岳虎目含威,挺身肃立,铿锵应答:“臣,柏凌岳,谢陛下隆恩!必竭尽忠诚,为帝国扫清六合,定鼎乾坤!”

紧接着,柏凌峰、柏凌锐、萨镇冰、陈璘、邓安邦、宋占彪、王士珍、李鼎新、刘冠雄依次受封帝国元帅。每一位元帅的授衔,都引来观礼人群中一阵压抑着的激动低语。这些名字,本身就是一部帝国的铁血史诗。

随后,各集团军司令段祺瑞、马啸川、吴佩孚、赵守诚、何雄、蔡锷、蒋百里被授予大将军衔;各军军帅及主力舰艇管带等被授予上将军衔。授衔仪式庄重而有序,象征着帝国军队从此迈入了更加正规化、制度化的新阶段。

到四月一日下午,新京皇城太和殿再次迎来了盛大的集会。国际联盟各成员国的旗帜与中华帝国的赤龙旗交相辉映,英国首相贝尔福、法国总理克列孟梭、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葡萄牙总统卡尔莫纳等数十国元首或特使齐聚于此,气氛比数月前的联盟成立大会更为紧张肃杀。

皇帝柏凌云端坐于御座之上,目光扫过下方神色各异的各国代表。他无需过多言辞,帝国的意志早已通过强大的军力和此前的外交博弈清晰传达。

“诸位联盟成员国的代表们,”皇帝的声音在宏伟的大殿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自国际联盟成立以来,我们致力于构建和平之基石。然,德、美及其仆从奥匈、意、罗等同盟国集团,冥顽不灵,拒不接受联盟之正义呼吁,持续扩军备战,威胁世界之和平与安全。其野心勃勃,欲壑难填,若任其坐大,则联盟宪章形同虚设,天下永无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