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履谦躬身领命,深知这是平衡各方、引导舆论的重任。何三则心领神会,皇帝是要他监控咨政院,确保这扇刚刚打开的小窗不会吹进歪风邪气,也不会成为反对派的聚集地。站在武将队列中的柏凌岳微微皱眉,他对这些文人议论之事向来不耐,只觉得确保帝国稳定最终还是靠手中之枪,但他信任兄长的判断,并未出声。
此事,不必再议。柏凌云一锤定音,诏令即日颁布。内阁各部尚书、侍郎人选,由文履谦与吏部拟定名单,报朕审定。首届咨政院成员名单,由朕亲自圈定。
圣旨颁下,天下再次为之侧目。
新京城的商贾们沸腾了!他们从未想过,自己竟能有朝一日,与士大夫们同堂(哪怕是旁听和建议)议论国事!虽然权力有限,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信号:帝国重视商业,他们的地位正在提高!沈富安府邸门前,顿时车水马龙,各地巨商纷纷前来打探消息,试图争取一席之地。
各地的士绅名流也激动不已,推举代表入京咨政,这是莫大的荣耀和前所未有的参政途径。就连正在新京大学堂苦读新学的年轻学子们,也对此议论纷纷,看到了未来参与国事的一线可能。
当然,更多的传统士人仍在观望甚至鄙夷,认为这只是皇帝安抚新贵的手段,成不了气候。
无论外界如何议论,帝国的中央权力架构,终于在这一系列诏令中,初步成型。一个以皇帝为绝对核心,以内阁为行政执行中枢,以咨政院为有限咨询和通气渠道的新体制,开始运转起来。
是夜,柏凌云于寝宫批阅奏章至深夜。侍奉左右的是一位新近选入宫中的才人,性情温婉,略通经史。她见皇帝劳顿,便轻声劝慰,并呈上一碗羹汤。柏凌云抬头看了她一眼,接过汤碗,难得地露出一丝疲惫后的温和。他简单问了几句她的家世和入宫后的起居,言语间并无太多亲密,却也是一种难得的放松。这位林才人安静柔顺的姿态,似乎稍稍驱散了连日操劳的疲惫。
柏凌云站在新的权力版图前,目光深邃。设立咨政院,是他深思熟虑的一步闲棋,既是试探,也是铺垫。他需要听到真实的声音,需要平衡内部的利益,更需要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更大变革,埋下一颗种子。
绝对君权之下,一丝微弱的民主萌芽,正在被小心翼翼地植入帝国的土壤。它能否存活,又能长成何种模样,未来,犹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