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袁绍眼中,欲抗衡刘煜,非结盟不可,否则必会被逐一击破。
尤其在他所在的青州,若刘煜南下,首当其冲的便是青州或兖州,因此曹操率先回应。
……
“文若,如何看待刘煜的户籍改革与招贤令?”
兖州治所昌邑城中,曹操问荀彧。
“招贤令一出,天下寒门才俊必将涌向冀州。”
荀彧看完招贤令后感叹道。
虽出身世家,但他深知寒门之中不乏英才。
单举刘煜麾下戏志才、郭嘉、典韦、赵云等人,哪个不是出身寒门,如今皆成威名远播的谋臣武将。
“文若仅言招贤令,那户籍制度呢?”
曹操含笑追问。
“户籍制度若改,世家根基尽断。”
荀彧笃定道。
据他所知,刘煜正在幽、并、冀三州大力推行教育普及,设立稷下学宫。
每郡每县至少一座,甚至可能更多。
不出十余年,待世家失去知识垄断,户籍制度变革完成,世家根基便不复存在。
“操甚好奇,文若如何看待挖世家根基的刘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曹操凝视荀彧,饶有兴趣地问。
“刘煜登基称帝,可保大汉延续数百载。”
荀彧严肃答道。
“看来文若对刘煜颇为认同。”
曹操略作点头,接着说道,“可惜文若与刘煜并非一路人。
刘煜意欲动摇世家根基,而文若身为荀氏之人,无法割舍。”
当下天下,颍川荀氏无疑是顶尖世家之一。
“故而我选择侍奉曹公。”
荀彧微施一礼,言辞坚定。
当时曹操尚未如后世般声名远播,难以吸引贤才。
荀彧经多次拜访荀氏,方被邀请为谋士。
换言之,曹操如今已获颍川荀氏支持。
荀氏安排荀彧出仕辅佐曹操。
内心深处,荀彧更倾向刘煜,若非身份所限,他愿追随刘煜左右。
无奈如曹操所言,世家身份深植于荀彧血脉,无法摆脱。
荀氏给予他诸多便利,他难以违背。
荀彧离去后,曹操眼神微冷。
他深知荀彧并非真心归附。
“延续汉室数百年?”
曹操遥望北方,轻蔑一笑。
他曾言:“吾平生志向,乃汉征西将军。”
然而,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他不顾汉帝哀求,勒杀怀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人。
如此行径,何以谓忠?
董贵人身怀皇嗣,此等事若传开,岂非动摇汉室根基?
而就在发表《述志令》三年后,曹操进爵为魏公。
汉承秦制,无公爵之说,上一位封公者正是篡汉的王莽。
曹 迫汉帝刘协封其为魏公。
魏公之名源于“代汉者,当涂高”
的谶语。
至于曹操为何未篡汉自立,非不愿也,实不敢耳。
篡汉之举,在汉朝以前,唯王莽一人。
其结局,终为光武帝刘秀所败。
巧合的是,曹操时期亦有刘备崛起,他忧虑天命归汉。
故曹操对刘备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然,此时曹操虽未必有篡汉之心,但对其汉室忠诚亦不可过分期待。
“大哥,那司马老儿一直避而不见,我去砸了他的大门,看他还能躲到哪里!”
张飞跟在刘备身后,怒气冲冲地说。
颍川舞阳城外,刘备带着关羽、张飞来访颍川书院。
书院院长司马徽,号水镜先生,拒而不见。
这是刘备第四次来访,仍未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