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单元3:晚饭只有草 续

大明锦小旗 汪不了a 17627 字 5个月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小李掏出笔墨时,笔尖在纸上晕开墨点:“头儿,这…这不是打太医院的脸吗?万一宫里…”

“宫里?”张小帅盯着泔水里的“食魂”二字,忽然笑了,笑声混着泔水的异味,惊得巷口的野狗夹着尾巴跑开,“等他们知道,这‘镇魂油’里泡着的…是‘阳魂引’的魂,怕是要先把太医院的灶台砸了——毕竟,谁会想喝自己的‘魂汤’?”

赌坊的木门“咣当”关上,掌柜的在门后发出呜咽:“官爷饶了小的吧!小的只是个熬油的…不知道这油里有魂啊!”——话音未落,泔水桶里的飞鱼服突然“滋”地烧起来,鳞片纹的朱砂遇魂即燃,竟在夜色里映出个巨大的“反”字,顺着后巷的风,往卫所、往太医院、往皇宫的方向,慢慢飘去。

回程的路上,阿七忽然指着天上的月亮:“头儿,月亮怎么红了?”

血色月光洒在乱葬岗的槐树上,血色槐花正纷纷扬扬落下,每片花瓣都沾着泔水里的油花,鳞片纹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光——那不是花,是丹炉阴谋的“引魂令”,却在遇着活人血、百姓泪后,渐渐褪成苍白,像被抽走了魂魄的空壳。

张小帅摸着腰间的“丹”字铜牌,牌面的倒钩此刻竟沾着泔水的油花,泛着冷硬的光——那不是丹炉的标记,是撬开锁链的刃。他忽然想起密信里的最后一句话:“当泔水映出反字,当槐花褪尽血色,丹炉的火,终将烧向它的主人”——此刻的满城油花、遍地“反”字,正是这场魂灵反抗的序章。

第二章 油渣里的鸡骨与铜牌上的忌惮

蹲在门槛上的阿七立刻来了精神,破袖口甩出片烂菜叶,菜帮子边缘还沾着黄澄澄的油渣:“可不是嘛!今儿路过‘聚贤坊’后巷,看见小厮拎着泔水桶往河沟倒,桶底沉的油渣子能刮出半斤!还有半块烧鸡骨头…那鸡爪子上的金粉——”

话没说完就猛地噤声。他瞥见张小帅腰间的“丹”字铜牌在雪光下泛着冷光,牌面凹痕里嵌着的油渣混着朱砂,竟在地面投出个鳞片形的影子——和飞鱼服里衬的纹路一模一样。阿七喉结滚动,忽然想起昨夜后厨摔碗时,大牛发疯啃食王扒皮袖口丹丸的场景,指尖的烂菜叶“啪嗒”掉进陶碗,惊得虫尸翻了个身。

“接着说。”张小帅敲了敲桌沿,陶碗里的油花晃出涟漪,映着阿七袖口的补丁——那是用飞鱼服碎布补的,鳞片形的布角此刻沾着泔水,竟在碗里的油渣间显出血色,“鸡爪子上的金粉…什么样?”

阿七咽了咽口水,破袖口蹭过鼻尖:“跟陈公公指甲缝的金粉一个样!金灿灿的,还带着点红…像是掺了血。小厮倒泔水时,那骨头磕在桶沿上,竟蹦出粒圆滚滚的东西——”他忽然伸手比划,“跟百户大人袖口的丹丸一般大,滚进泥里还发着光!”

发光的丹丸。这个描述让张小帅想起赌坊掌柜的金镶玉手串——每颗珠子上的炉纹,此刻竟与阿七描述的“发光丹丸”轮廓重叠。他忽然想起密信里的批注:“骨粉为引,血珠为核,丹丸落地,魂散成蛊”——赌坊泔水里的丹丸,怕是用“阳魂引”的骨血炼成的“散魂蛊”,混着油渣喂给牲畜,再顺着食物链钻进人腹。

“小李,”他转头望向抱着《洗冤录》打盹的文书,书页间掉出半片老鼠干,“查《洗冤录》里‘金粉蚀骨’的记载——再看看,赌坊附近的野狗,是不是都得了‘鹤膝风’?”

小李猛地惊醒,老鼠干掉在“五267毒蛊虫”那页:“头儿,上周阿三埋狗时我瞅见了!那狗的膝盖骨凸得跟鹤腿似的,关节缝里还嵌着金粉…跟陈公公的腿骨一模一样!”

鹤膝风。这个词让陶碗里的虫尸突然扭曲,细骨从腹内翻出,膝盖骨果然凸成锐角——和赌坊野狗的尸身症状分毫不差。张小帅忽然想起王扒皮说的“鲛人绡染朱砂”——哪里是鲛人血,分明是“阳魂引”的血,被熬成金粉、炼成丹丸,最终混进泔水,成了全城的蛊。

“阿七,你刚才说的烧鸡…”他忽然盯着阿七袖口的飞鱼服碎布,鳞片形的补丁边缘还留着刀痕,“赌坊哪来的烧鸡?咱们卫所弟兄,半个月没见着油星了。”

阿七的脸涨得通红,破袖口无意识地搓着裤腰:“头儿…那烧鸡…腿上绑着‘尚药局’的红绳!就是太医院给‘圣恩赐棺’缠的那种——我亲眼看见小厮从‘恩赐箱’里拎出来的!”

尚药局红绳。这个细节让张小帅想起陈公公棺木上的“尚药局”封条——所谓“圣恩赐棺”,根本是装着“阳魂引”残躯的“药箱”,烧鸡、丹丸、金粉,全是从棺木里扒出来的“药引”,被赌坊熬成油、做成菜,喂给达官贵人,再把泔水泼进河沟,让蛊毒顺着水流,渗进全城百姓的碗里。

“走,去赌坊。”他抓起阿七袖口的碎布,鳞片形的布角蹭过陶碗的油渣,竟让油花燃起细不可闻的青烟,“这次不带文书,带把铁锹——咱们得瞧瞧,赌坊的‘恩赐箱’里…到底装着什么宝贝。”

小主,

聚贤坊后巷的泔水桶还在晃荡,桶沿的油垢上凝着层薄冰,冰面映着阿七说的“恩赐箱”——半开的木箱里滚出半只烧鸡,鸡爪子上的金粉在月光下闪了闪,果然缠着“尚药局”的红绳。张小帅用铁锹撬开箱盖,腐肉味混着丹砂味涌出来,里面堆着的根本不是烧鸡,是被剁成块的“阳魂引”残躯,每块骨头上都刻着编号,“第三十六号”“第三十五号”…一直到“第三十七号陈全”。

“头儿!”阿七忽然指着箱底的暗格,里面码着整齐的丹丸,每粒丸体表面都铸着飞鱼鳞片纹,“这…这是‘万寿丹’!跟百户大人袖口的…一模一样!”

丹丸在铁锹尖上滚动,鳞片纹对着张小帅腰间的铜牌,竟在地面拼出完整的丹炉图案。他忽然想起密信里的最后一幅图:“丹丸为锁,油渣为钥,当鳞片遇血,炉门自开”——此刻阿七袖口的碎布、陶碗的油渣、赌坊的丹丸,正一点点拼出丹炉阴谋的全貌:用“阳魂引”的血肉熬油、炼药、做菜,再让吃了这些的人魂魄与丹炉“同频”,最终成为新的“引魂人”。

“阿七,把这些丹丸包起来,”他用碎布裹住丹丸,鳞片纹的朱砂遇着残躯的血,竟让布角显出“反”字,“顺便告诉弟兄们,以后看见带‘尚药局’红绳的东西…统统砸了——包括太医院的药车。”

阿七抱着丹丸的手在发抖,碎布上的“反”字映着他眼底的光:“头儿,可太医院是宫里的…咱们这么干,不是谋反吗?”

“谋反?”张小帅盯着木箱里的“第三十七号陈全”残躯,指尖蹭过骨头上的金粉,“比起把活人剁成烧鸡的‘圣恩’,老子更愿意当个砸药车的反贼——至少反贼的刀,砍的是吃人的鬼。”

话音未落,前巷传来喧闹声——是赌坊小厮发现了后巷的动静,举着灯笼冲过来。张小帅看见灯笼光映在丹丸上,鳞片纹竟在光晕里显出“食魂”二字,忽然抡起铁锹砸向木箱:“阿七,把泔水桶推到巷口!让这些杂碎瞧瞧,他们吃的‘烧鸡’…到底是什么!”

泔水桶“哗啦”翻倒,油渣混着残躯碎骨泼在青石板上,金粉遇着雪水,竟在地面烧出个巨大的“反”字——不是引魂的符,是揭破骗局的旗。赌坊小厮的灯笼掉在地上,火光映着残躯上的编号,“第三十七号陈全”的“陈”字被油渣盖住,竟显出“臣”字的轮廓——原来在丹炉的账本上,每个“阳魂引”,都是供上位者吞噬的“臣魂”。

远处卫所的灯笼爆了灯花,王扒皮的蟒纹补子在风雪里若隐若现。张小帅望着那团金影,忽然想起阿七袖口的忌惮——不是怕他的铜牌,是怕铜牌背后的丹炉,怕那些藏在“圣恩”里的吃人鬼。但此刻,当泔水里的“反”字烧得正旺,当弟兄们握着铁锹冲向赌坊,他忽然明白:忌惮的不该是他们,而是那些躲在红绳、丹丸、飞鱼服背后的食魂者。

第二章 漏风衙门里的残兵与泔水养的魂

这就是他新管的“精锐”。老王蹲在门槛上吧嗒旱烟,烟袋锅子磕在“丹”字铜牌上,二十年油光水滑的笑脸堆成核桃:“头儿您瞧,这破衙门虽说漏风…可墙角的积雪都是‘圣恩’化的,吉利!”话没说完就被北风灌了嘴,旱烟火星子溅在小李补丁摞补丁的袖口上,惊得文书手忙脚乱拍《洗冤录》——书页间掉出的老鼠干滚进牛槽,被大牛抢过去塞进嘴里。

“那是老子攒了三天的‘粮’!”阿七从房梁上蹦下来,破棉袄兜着半块发霉的饼子,袖口甩出的泔水点子在雪地上砸出小坑,“赌坊后巷的泔水桶早被太医院的人清了,再偷不着油花,咱们连老鼠干都没得啃!”

北风卷着雪粒灌进破窗,吹得衙门口的“南城卫”木牌吱呀作响。张小帅盯着墙角去年的积雪——雪底下埋着半块陶碗,碗底“第三十八号张远”的血字被冻得发白,像条被掐断的引魂绳。老王的旱烟味混着大牛身上的脓疮味飘过来,他忽然想起密信里的话:“残兵吞泔水,魂散饲丹炉,最贱之身,反成破局刃”——这些被丹炉阴谋碾到尘埃里的“老弱病残”,偏偏成了戳破骗局的第一把刀。

“小李,”他踢开牛槽边的《洗冤录》,老鼠干的碎屑粘在“五毒蛊虫”那页,“把陈公公的验尸格目再念一遍——重点听‘七窍流朱’的‘朱’,是朱砂还是人血。”

小李推了推缺角的眼镜,破袖口蹭过格目上的朱砂印:“七窍流朱,指甲青黑,体内无积食…头儿,这‘朱’的纹路不对!”他忽然指着格目边缘的草图,“您看这血渍,呈鳞片形扩散——跟飞鱼服里衬的纹路一模一样!”

鳞片形血渍。这个发现让阿七猛地想起赌坊泔水里的烧鸡骨头——鸡爪子上的金粉也是顺着鳞片纹分布。他忽然从棉袄里掏出半片布角,那是从赌坊小厮身上扯下来的——绣着飞鱼鳞片,边缘却多了道倒钩,和张小帅腰间铜牌的倒钩分毫不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头儿!”阿七把布角拍在牛槽上,雪粒掉进布角的血洞,“这布…跟您的飞鱼服同个料子!赌坊小厮说,这是太医院给‘镇魂宴’做的‘引魂服’——穿了能让魂儿跟丹炉‘对上号’!”

对上号。这个说法让大牛突然发出困兽般的呼噜声——他盯着阿七的布角,瞳孔缩成鳞片形,袖口的脓疮突然渗血,在布角的倒钩处晕开个“反”字。张小帅忽然想起王扒皮说的“鲛人绡染朱砂”——所谓“引魂服”,根本是用“阳魂引”的血绣成的蛊,穿在身上,魂就成了丹炉的“活靶子”。

“老王,”他转向蹲在门槛的老油子,旱烟袋锅子正对着墙角的积雪,“你说这衙门漏风…可曾漏过‘圣恩’的话?比如…‘阳魂引’的粮,为啥总比别人少三成?”

老王的旱烟杆抖了抖,烟袋锅子磕在铜牌上:“大人明鉴!卑职早觉着不对——每月十五的‘魂羹’,咱们这儿的虫尸总比百户堂的小一圈…合着是被赌坊偷去熬油了?”

偷去熬油。这个真相让小李突然翻到《洗冤录》最后一页——不知何时多了行歪扭的小字:“兵粮喂蛊,残魂饲人,最贱之血,反烧丹门”。他忽然想起后厨的泔水桶——弟兄们吃剩的“魂羹”残汤,竟被赌坊收去喂了“镇魂宴”的宾客,那些达官贵人吞下去的,是他们这些“贱兵”的魂。

“大牛,”张小帅走到发愣的老兵身边,指尖触到大牛藏在破棉袄里的东西——是半块刻着“反”字的陶碗残片,“你昨天啃的丹丸…还记得什么味道?”

大牛忽然打了个寒颤,脓疮血滴在残片上:“腥甜…像陈公公指尖的金粉。可啃着啃着…又觉得苦,跟咱衙门的雪水一个味。”他忽然扯开棉袄,露出胸口青灰色的皮肤——竟隐隐透着鳞片形的纹路,“后来就看见…看见丹炉里全是人脸,跟咱弟兄们长得一模一样!”

丹炉里的人脸。这个画面让阿七想起乱葬岗的血色槐花——每片花瓣上都映着张熟悉的脸,是失踪的弟兄,是饿死的乞丐,是被做成“烧鸡”的“阳魂引”。他忽然指着窗外的老槐树:“头儿!槐树的花…落了!”

血色槐花纷纷扬扬坠在衙门的破瓦上,花瓣触到积雪的瞬间褪成苍白,鳞片纹渐渐模糊,露出底下藏着的细小白骨——每片花瓣里都裹着根“阳魂引”的碎骨,刻着密密麻麻的编号。张小帅忽然明白,这些褪了色的花,不是引魂的符,是无数个“老王”“小李”“大牛”“阿七”用魂魄凝成的“哭丧幡”,此刻幡落,正是丹炉阴谋即将崩塌的前兆。

“都听着,”他抓起阿七的布角,鳞片倒钩对着大牛胸口的纹路,“从今天起,咱不喝‘魂羹’,不吃赌坊的泔水食——老王,你去后厨把虫尸全埋了;小李,把《洗冤录》的蛊虫记载抄成告示,贴满南城;阿七,盯着赌坊的‘恩赐箱’,但凡看见尚药局的红绳…就给老子烧了!”

“那我呢?”大牛捏着陶碗残片,“头儿,我想啃…啃百户大人的丹丸!”

“你啊…”张小帅摸着他胸口的鳞片纹,指尖的血珠渗进纹路,竟让青灰色的皮肤泛起血色,“跟着我去敲太医院的门——让那些熬‘万寿丹’的人,尝尝‘阳魂引’的血,到底是腥甜…还是苦。”

北风忽然变作暖风,吹化了墙角的积雪——雪水混着花瓣碎骨,顺着衙门的砖缝往下淌,在地面画出个巨大的“反”字。老王的旱烟袋锅子掉进雪里,火星子溅在“反”字上,竟腾起细不可闻的火焰——不是丹炉的灼痛,是活人魂魄的觉醒,是被踩进尘埃的“老弱病残”,终于攥紧了反抗的刀。

第二章 玉米饼的碎屑与龙王使者的鳞片

“先吃饭。”张小帅推开盘子,木桌上的裂纹里嵌着去年的雪粒,从怀里摸出块硬邦邦的玉米饼——边缘还留着县太爷牙印,掰成四块时掉出半粒老鼠屎,“凑合吃,县太爷的粮,总比赌坊的泔水干净。”

大牛接饼时指尖擦过他袖口,粗粝的茧子蹭到飞鱼服的朱砂鳞片——绣线底下的铜片硌得生疼,像块长在肉里的墓碑。老兵忽然愣住,浑浊的眼睛盯着他右胸:“头儿…你这鳞片纹…跟去年咱抬的‘龙王使者’棺材里那具干尸…一模一样!”

干尸的鳞片纹。这个词让玉米饼的碎屑卡在喉间。张小帅忽然想起去年汛期——村民抬着“龙王使者”的棺材求雨,他掀开过棺盖缝:干尸穿着绣金鳞片的红袍,右胸鳞片缺了半片,边缘留着焦黑的灼痕,竟与他飞鱼服下藏的铜片形状一致。老王蹲在门槛上吧嗒旱烟,烟袋锅子磕在“丹”字铜牌上:“大牛没说错,那干尸的腰牌…也刻着个‘丹’字。”

腰牌的“丹”字。他忽然摸到腰间的铜牌——牌面凹痕里嵌着的玉米饼碎屑,混着朱砂,竟在掌心洇出个鳞片形。小李抱着《洗冤录》凑过来,书页间掉出的老鼠干蹭过他袖口:“头儿,我查过县志——十年前那场大旱,县太爷说‘龙王使者’是‘阳魂祭天’的活祭,那具干尸…怕是‘阳魂引’的头一号?”

小主,

头一号阳魂引。这个推断让阿七忽然从房梁上蹦下来,破棉袄兜里掉出半片金箔——是从赌坊“恩赐箱”偷的,边缘绣着鳞片纹,“我见过那棺材!棺材底刻着字,跟咱衙门墙角的雪底下…同个记号!”

雪底下的记号。张小帅踢开脚边的积雪——青砖缝隙里果然刻着个扭曲的“丹”字,边缘缠着鳞片纹,像条被钉在地上的蛇。他忽然想起密信里的第一幅图:“阳魂祭天,实为炼药,鳞片为锁,丹字为钥”——十年前的“龙王使者”,根本是丹炉阴谋的“试炉人”,而他的飞鱼服、铜牌、甚至右胸的铜片,全是沿着那具干尸的模子刻出来的“引魂器”。

“大牛,你说那干尸的鳞片缺了半片,”他掰下自己的玉米饼尖,在雪地上画出鳞片轮廓,“是不是缺在右胸?像被什么东西…挖走了。”

大牛使劲点头,饼渣从嘴里掉出来:“没错!当时我看见干尸的右胸凹进去一块,跟被丹炉的火…灼穿了似的!”他忽然指着张小帅的袖口,“头儿,你这衣服的里衬…咋有股子硫磺味?跟那棺材里的味一模一样!”

硫磺味。这个细节让小李忽然翻到《洗冤录》“五267毒”篇:“硫磺浸尸,可保魂不散,为丹炉‘养魂’之法…”他忽然指着张小帅的铜牌,“您这铜牌…是不是总带着股子温热?像刚从丹炉里捞出来的?”

铜牌的温热。张小帅忽然想起每次靠近乱葬岗,铜牌就烫得硌人——不是错觉,是牌面的“丹”字在呼应丹炉的火,呼应十年前那具“龙王使者”干尸的魂。阿七忽然举起半片金箔,鳞片纹对着他的铜牌,竟在雪地上投出完整的丹炉虚影,炉门处刻着“阳魂引入口”,形状与他右胸的铜片严丝合缝。

“老子懂了!”老王猛地拍腿,旱烟杆震落积雪,“十年前县太爷搞的‘龙王祭’,就是拿活人炼‘阳魂丹’!那具干尸是‘头炉药’,您这衣服、铜牌…全是拿他的魂‘养’出来的引魂符!”

引魂符。这个词让玉米饼的麦香突然变作铁锈味。张小帅望着衙门墙角的“丹”字刻痕——十年前的“阳魂引”头一号,怕是和他一样,穿着绣鳞片的官服,挂着刻“丹”字的铜牌,被当成“龙王使者”推进丹炉,最终炼成供上位者享用的“万寿药”。而他此刻掰着县太爷的玉米饼,竟成了十年前那场炼药阴谋的“续篇”。

“阿七,把那半片金箔贴在‘丹’字刻痕上,”他将玉米饼渣撒在鳞片形雪地上,饼渣遇着残雪,竟在“丹”字周围拼成“反”字,“小李,查县志里‘龙王祭’的时辰…是不是跟陈公公的‘入炉时辰’一样?”

小李翻书的手在发抖,县志“灾异”篇掉出张泛黄的草纸——正是十年前“龙王祭”的祭文,末尾写着:“卯时三刻,阳魂归天”。而陈公公的验尸格目上,“入炉时辰”赫然也是“卯时三刻”——原来丹炉的“引魂时辰”十年未变,每个“阳魂引”,都是替上位者“归天”的替死鬼。

“头儿,这饼…”大牛忽然盯着手里的玉米饼,饼面上竟印着个鳞片形的压痕,“县太爷的粮…该不会也掺了‘阳魂粉’?”

粉字让张小帅想起赌坊泔水里的油渣——掺着人骨金粉的“镇魂油”,混进县太爷的粮、太医院的药、甚至百姓的炊饼,最终让整个南城,都成了丹炉的“养魂场”。他忽然将鳞片形饼渣按在“丹”字刻痕上,饼渣的麦香混着朱砂,竟让刻痕里的“丹”字慢慢褪色,露出底下用指甲刻的“歹”字——十年前的“龙王使者”,临死前竟在砖缝里刻下了“歹毒”的“歹”,控诉这场吃人的骗局。

北风忽然变作热风,吹化了衙门的残雪——雪水混着玉米饼渣,顺着“歹”字刻痕往下淌,在地面画出条歪扭的“反”字。老王的旱烟袋锅子掉进雪里,火星子溅在“反”字上,竟腾起细不可闻的火焰——不是丹炉的灼痛,是十年前的“头一号阳魂引”、是此刻的“第三十八号张远”、是所有被标上“引魂”编号的活人,魂魄在共鸣。

“吃饭。”张小帅又掰下块饼,这次塞进阿七手里,破棉袄兜着的金箔蹭过他的铜牌,“吃完了…咱们去会会十年前的‘龙王使者’——顺便问问县太爷,这‘阳魂祭天’的戏,还要演多久。”

大牛咬着饼子点头,饼渣掉进他袖口的脓疮——奇迹般地,脓水不再渗出,反而结了层薄痂,痂皮形状竟与鳞片纹相反,像片逆着水流的鱼鳍。小李盯着县志里的“卯时三刻”,忽然在草纸背面发现行小字:“若见饼印成鳞,便是魂归之时”——原来县太爷的玉米饼、赌坊的泔水油、甚至飞鱼服的鳞片纹,终究挡不住活人要活的决心。

第二章 扣襻下的金属片与画鳞时的金粉

空气瞬间凝固。张小帅指尖顿在飞鱼服扣襻上,明黄里衬的朱砂鳞片在烛火下泛着诡异的光——给溺水者张老三画鳞片时,他用锅底灰混着金粉调出的“龙王鳞”,此刻正静静绣在自己袖口,颜色分毫不差。后颈的针孔疤突然发烫,像有根细针顺着鳞片纹路,往心脏深处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卑职去换身衣裳。”他扯动扣襻的手有些发抖,蟒纹补子扫过桌沿时,蹭落了小李刚抄完的验尸格目——陈公公七窍流出的朱砂滩草图上,鳞片形血渍竟与他里衬的绣纹严丝合缝。转身时,袖口的金属片硌过掌心,凸起的纹路刮擦皮肤,像丹炉里的残火,烫得发疼。

耳房的木门“吱呀”合上,烛芯爆响的瞬间,他扯开衣领——右胸的朱砂鳞片下,果然缝着块菱形金属片,边缘的云雷纹刻痕与腰间“丹”字铜牌的炉纹一模一样。指尖划过纹路,忽然在右下角触到极小的凹痕——是个“张”字,笔画残缺,像被指甲硬生生抠掉了半边,只剩个“弓”字偏旁,嵌在鳞片形的金属片上。

张。他的本名“张远”突然在脑海里炸开。前身记忆如潮水涌来:乱葬岗的雨夜,他抱着具无名尸痛哭,尸身右胸嵌着同样的金属片,刻着完整的“张”字——那是他的孪生弟弟,十年前被太医院带走“试药”的“阳魂引”一号。此刻指尖的“弓”字,分明是弟弟临死前,用指甲在金属片上刻下的求救信号。

“头儿?”阿七的声音从门缝里挤进来,带着泔水味的风掀起里衬边角,“赌坊小厮说,太医院的药车今晚走西街…车上的木箱都缠着‘尚药局’红绳!”

红绳二字让金属片的云雷纹突然发烫。张小帅想起陈公公棺木上的“尚药局”封条,想起赌坊泔水里的烧鸡骨头——每根骨头都缠着同样的红绳,绳头系着刻有炉纹的铜铃,摇动时发出的“叮叮”声,竟与他心跳同频。

“拿我的绣春刀。”他扣上飞鱼服的蟒纹扣襻,金属片贴着皮肤,像块永远捂不热的墓碑,“告诉弟兄们,今晚…截太医院的车。”

西街的更夫敲过二更,药车的灯笼在雪雾里晃成两团血光。张小帅躲在暗处,盯着车把式腰间的“丹”字腰牌——和他的铜牌同个模子铸出,牌面的炉纹对着木箱上的红绳,竟在雪地上投出个“引”字。阿七攥着从赌坊偷来的金箔,鳞片纹在灯笼光下泛着冷光,忽然指着车篷缝隙:“头儿,箱子在漏…金粉!”

金粉顺着车辙印落在雪地上,画出蜿蜒的鳞片形——和他里衬的金属片纹路、和张老三尸身的画鳞轨迹,分毫不差。小李翻开《洗冤录》,书页间掉出的老鼠干蹭到金粉,竟冒出细不可闻的青烟——是“阳魂粉”遇魂的反应,每粒金粉里,都掺着“阳魂引”的骨殖。

“动手。”他抽出绣春刀,刀刃在雪夜里发出清响——不是刀鸣,是金属片与刀身的共鸣。刀光劈开红绳的刹那,木箱盖子“砰”地弹开,滚落的不是药材,是码得整整齐齐的人骨,每根骨头的关节处都嵌着金粉,状如鹤膝,骨头上用朱砂写着编号:“阳魂引第三十六号”“第三十七号陈全”…

“反了你们!”车把式抽出腰刀,蟒纹补子上的金线在雪光下泛着冷光,“这是给陛下的‘万寿药’!”

万寿药。张小帅盯着骨头上的“陈全”二字,想起陈公公临死前攥着的带血布片——鳞片纹的倒钩此刻正对着车把式的铜牌,竟在雪地上拼出“弑”字。绣春刀刺穿对方袖口的瞬间,丹丸从红绳上滚落,炉纹对着他右胸的金属片,竟让鳞片形的凹痕里,慢慢浮出完整的“张远”二字——不是刻上去的,是用鲜血,一笔一划渗进金属的纹路里。

“陛下?”他踩碎丹丸,金粉混着血珠溅在人骨上,竟让“陈全”二字变成“臣权”,“陈公公的骨、张老三的魂,都在这箱子里——你告诉陛下,这‘万寿药’,是拿他的‘臣’炼的!”

车把式瞳孔骤缩,望着雪地上的“臣权”二字,忽然发出凄厉的惨叫——不是痛呼,是丹炉蛊毒发作的征兆。他的指尖开始渗金粉,鳞片形的纹路顺着手臂蔓延,竟与张小帅里衬的金属片纹路同步,像两条在雪地里交缠的蛇,一条叫“引魂”,一条叫“反魂”。

远处传来更夫的惊呼,药车的灯笼被风雪吹灭。张小帅捡起根刻着“张远”的人骨——不是他的骨,是弟弟的,十年前被刻上“阳魂引一号”的骨,此刻骨头上的金粉,正顺着他指尖的血,慢慢聚成“反”字。阿七举着金箔凑过来,鳞片纹的倒钩对着“反”字,竟让整根骨头发出清越的鸣响,像把终于出鞘的剑。

“头儿,这骨头…”小李摸着骨头上的“张”字,忽然想起县志里的“龙王祭”,“十年前的‘阳魂引’,是不是都刻着本名?”

“是。”张小帅望着漫天飞雪,想起弟弟临死前塞给他的金属片——那时他还不懂鳞片纹的含义,只记得弟弟说“带着这个,别让他们把魂锁进炉”。此刻指尖的金属片与骨头相触,竟让鳞片形的纹路亮起银光,不是丹炉的召唤,是活人魂魄的重逢。

药车的红绳在风雪里飘起,绳头的铜铃“叮叮”作响——这次,铃声不再与心跳同频,反而成了丧钟。张小帅望着雪地上的人骨、金粉、还有自己右胸的“张远”二字,忽然笑了,笑声混着刀鸣,惊得栖在槐树上的夜枭振翅——十年前的“龙王使者”、十年后的“南城小旗”,终究让丹炉的“引魂网”,漏了个天大的窟窿。

小主,

第二章 朱砂味的赐服与炼丹炉的余灰

“头儿,您这衣服…是陛下赐的?”老王凑过来,旱烟袋锅子磕在门框上,黄牙间漏出的气息混着朱砂味——正是乱葬岗深处那座废炉的余灰味。张小帅盯着自己袖口的明黄里衬,细如蚊足的飞鱼纹在暮色里泛着暗红,绣线边缘的朱砂勾边早已渗进布料,像浸了十年的人血。

“百户大人说,这是南海鲛人绡染的。”他扯动扣襻的手顿了顿,指尖触到里衬下的金属片——鳞片形的铜片边缘,分明刻着和乱葬岗废炉 identical 的云雷纹,“老王,你说的炼丹炉灰…是不是当年‘龙王祭’留下的?”

老王的旱烟杆抖了抖,烟袋锅里的火星溅在他补丁摞补丁的袖口上:“大人还记得十年前那场大旱?县太爷说要‘阳魂祭天’,拉了整整三车童男童女去乱葬岗…后来炉炸了,满地都是带鳞片纹的炉灰,跟您衣服上的朱砂一个色!”

鳞片纹炉灰。这个细节让张小帅想起给溺水者张老三画鳞时的金粉——混着锅底灰的金粉里,分明掺着细如粉尘的炉灰,此刻正嵌在飞鱼服的绣线间,随着动作簌簌落下,在青砖上积成极小的鳞片形。小李抱着《洗冤录》凑过来,书页间掉出的炉灰残片竟与里衬的朱砂粉融成一体,在烛光下泛着诡异的光。

“头儿,您看这验尸格目!”小李指着陈公公七窍流朱的草图,“这朱砂的纹路…跟乱葬岗废炉的砖缝一模一样!还有这‘丹’字铜牌…”他忽然盯着张小帅腰间,“牌面的炉纹缺口,跟废炉的出气孔分毫不差!”

出气孔缺口。张小帅忽然想起昨夜在废炉捡到的半块铜牌——“魂”字牌的边缘,果然有个鳞片形的缺口,此刻与腰间的“丹”字牌相触,竟在地面拼出完整的丹炉图案,炉心位置标着个极小的“张”字。老王忽然指着他右胸:“大人,您衣服里衬…是不是缺了片鳞?跟废炉里那具干尸的胸口一样!”

干尸的缺鳞。记忆如潮水涌来:废炉角落的焦尸穿着残破的飞鱼服,右胸鳞片被灼穿,露出底下焦黑的皮肤——和他此刻摸到的金属片位置一模一样。阿七忽然从房梁上蹦下来,手里攥着片从废炉捡的鳞片残片:“头儿!这残片上的云雷纹…跟您衣服里的金属片同个刻痕!”

刻痕相触的瞬间,金属片突然发烫。张小帅扯开衣领,露出右胸的鳞片形疤痕——十年前替弟弟挨的那道灼痕,此刻正对着金属片的缺口,像把锁终于对上了钥匙。老王的旱烟袋掉在地上,火星子溅在鳞片残片上,竟让残片上的“阳”字显形——那是“阳魂引”的“阳”,被炉灰埋了十年,此刻遇着他的血,竟慢慢变成“阴”字。

“老子懂了!”老王忽然一拍大腿,“十年前的‘阳魂祭’根本不是祭天,是拿活人炼‘万寿丹’!那废炉是头一号丹炉,您这衣服…是用炉灰染的‘引魂服’,专门勾活人魂儿进炉!”

引魂服。这个词让小李忽然翻到《洗冤录》最后一页——不知何时多了行歪扭的小字:“炉灰染衣,魂随纹走,衣在魂在,衣毁魂灭”。他忽然指着张小帅的袖口:“您看这绣线!每片鳞片的倒钩都对着心脏,分明是‘锁魂阵’的纹路!”

锁魂阵纹路。张小帅盯着里衬的飞鱼纹——果然,每片鳞片的倒钩都呈顺时针排列,像个永不停止的漩涡,正对着他心脏的位置。阿七忽然举起鳞片残片,倒钩对着他的胸口,竟让漩涡纹路出现裂痕,露出底下藏着的“反”字——用指甲刻在布料底层的“反”字,边缘带着血痕,分明是前身临死前的挣扎。

“脱了吧,头儿。”大牛忽然开口,浑浊的眼睛盯着他的右胸,“去年抬的干尸就穿着这衣服,七窍流朱的时候…跟您现在的脸色一模一样。”

脸色。张小帅摸到自己脸颊的滚烫——不是体温,是炉灰里的朱砂在作祟,混着他的血,正顺着鳞片纹路往心脏涌。他忽然想起弟弟临死前的叮嘱:“若见鳞片倒钩,速毁之,迟则魂入炉”——此刻右胸的金属片、里衬的炉灰、还有腰间的“丹魂”二牌,早已织成密不透风的网,只等“卯时三刻”,将他的魂扯进十年前的废炉。

“阿七,去把废炉的鳞片残片全找来,”他扯下飞鱼服的蟒纹扣襻,金属片“当啷”落地,露出背面刻着的“张远”二字,“小李,查县志里‘阳魂祭’的幸存者…还有没有活着的。”

“幸存者?”老王捡起金属片,“十年前炉炸的时候,就您弟弟抱着块残片爬出来…后来被太医院抓走,再没回来。”

弟弟的残片。张小帅忽然想起藏在枕头下的半片鳞片——弟弟临死前塞给他的,边缘刻着“反丹”二字,此刻与地上的金属片相触,竟让“张远”二字变成“远张”,倒过来读,正是“张远”的“远张”,寓意“远离丹炉”。

更夫的梆子声从远处传来,敲的竟是“卯时三刻”——比寻常更声早了半个时辰。张小帅望着窗外的乱葬岗,废炉的方向腾起暗红色的烟,像十年前那场未熄的火,此刻正顺着他的鳞片纹路,一点点烧进心脏。阿七忽然指着天空:“头儿!北斗星…变成鳞片形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血色星光落在飞鱼服上,鳞片纹路竟开始蠕动——不是错觉,是炉灰里的“引魂蛊”在作祟,顺着星象的变化,要将他的魂扯进丹炉。张小帅忽然笑了,笑声混着金属片的鸣响,惊得梁上的老鼠窜进《洗冤录》——书页间掉出的炉灰残片,此刻竟拼成“反天”二字,对着北斗星的鳞片形,硬生生撕出道缺口。

“老王,把这衣服…给百户大人送去。”他将鳞片残片按在“丹”字铜牌上,倒钩对着牌面的炉纹,“就说…陛下赐的‘引魂服’,该让真正的‘阳魂引’穿上了。”

老王盯着他眼底的光,忽然想起十年前那个抱着弟弟残片哭哑嗓子的少年——此刻的张小帅,指尖正滴着血,将“张远”二字刻进铜牌的炉纹里,血珠渗进纹路,竟让“丹”字变成“舟”,“魂”字变成“航”——合起来,是“舟航”,是破炉而出的船。

第二章 活人血浸的赐服与眼底的精光

朱砂味混着旱烟气涌进鼻腔。张小帅猛地回头,正撞见老王浑浊的眼睛在暮色里闪过一丝精光——那是在卫所滚了二十年的老油子独有的警觉,此刻却像把锈刀,忽然磨出了刃。老王的旱烟袋锅子磕在门框上,火星子溅在他飞鱼服的朱砂鳞片上,竟发出“滋滋”响——不是布料遇火,是绣线里的血渍在发烫。

“百户大人说这是鲛人绡,”老王忽然凑近,鼻尖几乎碰到他右胸的鳞片,“可卑职闻着…像乱葬岗第三排老槐树底下的味——前年埋的陈典史,七窍流的朱砂就是这股子腥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