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在这时,墨善突然跑来,脸色慌张:“灵枢先生!不好了!我们带的‘止泻汤’泛着幽绿,有的村民喝了反而更严重!” 灵枢快步过去,发现汤药中竟混着黑色粉末,试毒叶一碰即黑 —— 是残踪气!“余孽竟在义诊药材中藏残踪气!” 灵枢愤怒地说,“他们想让村民觉得我们的药有害,破坏义诊,阻止我们帮助贫困百姓!”
墨善立刻用圣火草粉末净化汤药,重新分装;素问则安抚村民:“大家别慌!残踪气已被驱散,这汤药是安全的,喝了就能好!我们绝不让邪祟得逞,定会治好所有村民!”
夕阳西下时,村里的腹泻终于得到控制,村民们纷纷来到村中心,对着义诊队伍鞠躬:“多谢先生大夫!你们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 灵枢望着村民们的笑容,心中清楚:公益医疗虽难,却能给贫弱百姓带去希望,他们必须守住这份希望,不让残踪气干扰,不让济世仁心蒙尘。
三、午时山区义诊显仁心:道墨同济暖贫乡
午时的阳光炽热,却挡不住西郊山区义诊的热潮。村中心的空地上,临时搭起的木棚下,灵枢、素问与墨善正为村民们诊治,弟子们则忙着分发药材、讲解养生知识,空气中弥漫着草药的香气,夹杂着村民们的笑声,像一首温暖的歌谣。
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妇人被孙女搀扶着走来,她的手紧紧握着孙女的衣角,脸上满是不安:“大夫,我这眼睛瞎了十年了,还能治好吗?我想看看我的孙女长什么样,想看看这村子的样子……”
灵枢握着老妇人的手,语气温和:“大娘,您别着急,我们先看看情况。墨善,取‘视力检测仪’来,这仪器能检测眼底情况,看看是否有治愈的可能。”
墨善取出仪器,这是墨家特制的青铜镜,能放大眼底脉络。他轻轻将仪器放在老妇人眼前,调整角度:“灵枢先生,老妇人的眼底脉络没有完全坏死,只是气血不通,用针灸配合‘明目汤’,或许能恢复部分视力。”
素问则取出银针,轻声说:“大娘,我会用针灸刺您的睛明、攒竹、光明穴,可能会有点酸胀,您忍忍。道家讲‘肝开窍于目’,我们再为您熬‘明目汤’,补肝养血,慢慢调理,您一定能看到孙女的样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妇人点头,银针缓缓刺入穴位,她只觉一股暖流顺着眼眶蔓延,多年的干涩感渐渐消失。“舒服!真舒服!” 老妇人激动地说,“好久没这么舒服了,感觉眼睛里像有水流过一样!”
灵枢递过一包药材:“大娘,这是十日的‘明目汤’,每日熬一碗喝,配合针灸,十日后来慈济堂复诊,我们再调整药方。” 老妇人的孙女激动得跳起来:“奶奶,您能看到我了吗?我长头发了,还穿了新衣服!” 老妇人笑着摇头:“还没看清,但我感觉快了,谢谢你,好孩子,谢谢你的大夫爷爷奶奶!”
此时,村外传来一阵马蹄声,一位身着官服的人带着随从赶来,是汴京知府。他看到义诊的场景,眼中满是赞许:“灵枢先生、素问先生,你们的慈济堂与义诊,真是惠及百姓的大好事!朝廷决定拨款五百两银子,支持你们的医疗救助基金,希望你们能帮助更多贫困百姓!”
灵枢拱手行礼:“多谢知府大人!有了朝廷的支持,我们能帮助更多人。我们计划在周边十个山区设立义诊点,每月去一次,让偏远山区的百姓也能看上病、吃上药。”
知府点头:“好!朝廷会全力支持你们,若有需要,随时可向官府求助。你们的善举,定会载入史册,流芳百世!”
可就在这时,一位刚拿到药材的村民突然倒地抽搐,他手中的药材泛着幽绿。“不好!药材里有残踪气!” 灵枢快步上前,用圣火草粉末撒在村民身上,幽绿的颜色渐渐消退,村民也慢慢苏醒。
“刚才拿到药材时,感觉里面有东西扎了我一下,” 村民虚弱地说,“然后就觉得浑身发冷,开始抽搐。” 墨善检查药材,发现里面藏着极细的寒戾石碎片,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余孽真是阴魂不散!连山区义诊都要干扰,就是想让村民害怕,不敢再接受我们的帮助!”
素问则安抚村民:“大家别慌!我们会仔细检查每一包药材,确保安全。邪祟虽然可恶,但我们的仁心不会变,我们会一直在这里,为大家治病,直到所有村民都健康!”
村民们纷纷点头,有的还主动帮忙检查药材,空地上的气氛重新变得热烈。灵枢望着这一幕,心中清楚:公益医疗的路上虽有阻碍,但只要有百姓的信任与支持,只要他们坚守仁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驱散不了的邪祟。
四、未时救助基金解危困:仁款暖民渡难关
未时的阳光已不似午时那般炽热,洒在汴京慈济堂的 “救助基金坊” 里。坊内的木架上,整齐摆放着捐赠账本、救助申请单,墙上挂着 “医疗救助基金公约”,上面写着 “专款专用,帮助重病贫困家庭”,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夹杂着淡淡的草药气息,让人觉得安心。
灵枢、素问与墨善正审核救助申请,第一位申请人是城郊的张铁匠。他身着破旧的铁匠服,手臂上有一道伤疤,脸色苍白:“先生,我妻子得了肺痨,已经咳血了,家里的钱都花光了,还欠了债,求你们救救她!我还想让她看看我们的孩子长大,想让她好好活下去……”
灵枢接过申请单,上面写着张铁匠的家庭情况:妻子重病,孩子年幼,家中只有他一个劳动力,确实贫困。“张铁匠,你别着急,” 灵枢语气温和,“我们医疗救助基金就是为了帮像你这样的家庭。墨善,取二百两银子来,这是救助款,你拿着去抓药,不够再回来要。我们还会派大夫去你家,为你妻子诊治,制定专属的治疗方案。”
张铁匠接过银子,双手颤抖,泪水滴落在银子上:“多谢先生!多谢基金!你们就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我以后一定会好好干活,还会捐钱给基金,帮助更多像我们这样的家庭!”
素问递过一张纸条:“这是我们派去的大夫的名字和地址,明日他会去你家。你妻子的病需要长期调理,别着急,慢慢治,一定会好起来的。道家讲‘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只要坚持,就有希望。”
张铁匠点头,紧紧握着纸条,仿佛握着救命的稻草,快步离开,去为妻子抓药。
此时,一位富商走进基金坊,他身着锦缎长衫,手中拿着一张银票:“灵枢先生,我听说了你们的医疗救助基金,很受感动,我愿意捐五百两银子,希望能帮到更多贫困家庭。我之前总觉得赚钱最重要,现在才知道,帮助别人比赚钱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