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慈济济世护贫弱,残踪袭善撼医仁

慈济济世护贫弱,残踪袭善撼医仁

一、辰时慈济堂开馆济贫:道墨同善启仁程

辰时的汴京城南,晨雾如薄纱般漫过 “慈济堂” 的朱漆大门,门楣上悬挂的青铜匾额刻着 “济世仁心” 四字,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堂内的青石板地面铺着粗布垫,避免贫困百姓摔倒;墙角的 “公益器械架” 上,整齐摆放着墨家便携诊疗箱、药材分装仪、体质监测盒,空气中弥漫着甘草、薄荷的清甜气息,与院角金银花的淡香交织,酿成一股让人安心的 “慈济气”—— 这是灵枢与素问联合墨家传人设立的慈善医馆,所有诊疗、药材全免费,连器械都是墨家特制的便携款,方便日后深入山区义诊。

今日是慈济堂开馆首日,辰时不到,门前已排起长队。第一位走进医馆的,是城郊的李大娘。她身着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衫,背着一个瘦弱的孩童,孩童面色蜡黄,呼吸微弱。“灵枢先生,” 李大娘声音带着颤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求您救救我的孙儿!他发烧三天了,喝了草药也不管用,家里实在没钱看大夫,再拖下去,我怕…… 我怕他活不成了!”

灵枢快步上前,扶起李大娘,语气温和却坚定:“大娘快起来,我们开这慈济堂,就是为了帮没钱看病的百姓。道家讲‘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治病救人本就是医者的本分,您放心,我们定会治好您孙儿。”

墨家传人墨善此时捧着 “便携诊疗箱” 走来,箱子是青铜制的,分上下两层,上层放着银针、试毒叶,下层装着常用药材,箱盖内侧刻着墨家矩尺纹,能保持药材新鲜。“灵枢先生,这箱子按墨家‘便携济世’原理制作,” 墨善打开箱子,取出体温计(墨家特制的青铜测温仪),“先测测孩童体温,再用体质监测仪看看情况,很快就能确诊。”

素问则轻轻抱起孩童,指尖搭在他的腕脉上,眉头微蹙:“是风寒入体引发的高热,还好没伤及脏腑。墨善,取‘清热退烧汤’来;灵枢兄,你用针灸刺大椎、曲池穴,帮孩童快速降温。”

灵枢取出银针,精准刺入穴位,孩童的眉头渐渐舒展;墨善则将温热的汤药喂进孩童口中,片刻后,孩童的呼吸渐渐平稳,脸色也红润了几分。“退烧了!真的退烧了!” 李大娘激动得热泪盈眶,再次跪倒在地,“多谢先生大夫!你们就是活菩萨啊!要是没有这慈济堂,我的孙儿就真的没救了!”

灵枢扶起她,递过一包草药:“大娘,这是三日的药量,每日熬一碗给孩童喝,喝完就能彻底痊愈。以后有不舒服的,随时来慈济堂,我们免费为您诊治。”

此时,医馆外传来一阵喧哗,一位身着锦缎的富商带着家丁走来,看到排队的百姓,皱眉道:“你们这医馆真的免费?不会是骗人的吧?我听说有的医馆打着免费的幌子,实则暗中收钱!”

墨善上前一步,语气平静却有力:“这位老爷,我们慈济堂的药材、器械,都是墨家传人与道家弟子捐赠的,分文不取。您若不信,可以看看这墙上的‘济世公约’,上面写得明明白白,若有大夫收钱,任凭百姓处置。”

富商望着墙上的公约,又看了看正在免费拿药的百姓,眼中露出愧疚:“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我愿意捐一百两银子,支持你们的慈济堂,也算是为百姓尽一份力。”

灵枢笑着点头:“多谢老爷慷慨!我们正打算成立医疗救助基金,您的捐款,能帮到更多像李大娘这样的家庭。”

可就在这时,刚拿到草药的一位老汉突然捂着肚子喊疼,他手中的草药竟泛着极淡的幽绿,试毒叶一碰,瞬间焦黑 —— 是残踪气!“不好!药材被动了手脚!” 灵枢脸色骤变,拆开草药包,发现里面混着一缕黑色丝线,正是隐戾丝,“余孽竟在慈善医馆的药材中藏残踪气!他们想让百姓觉得我们的药材有毒,破坏慈济堂的名声,阻止我们济世救人!”

墨善立刻用圣火草粉末擦拭草药,重新包好:“这些人太可恶了!连贫困百姓都不放过!我这就去检查所有药材,绝不能让更多人受害!” 素问则为老汉按摩腹部,缓解不适:“大爷别慌,残踪气已被驱散,这草药是安全的,您回去熬着喝,身体很快就能好。”

老汉的疼痛渐渐缓解,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灵枢望着排队的百姓,心中清楚:公益医疗是守护贫弱百姓的最后防线,残踪气掺合其中,只会让百姓陷入绝望,他们必须守住慈济堂,守住这份仁心,不让邪祟破坏济世大业。

二、巳时墨家器械助义诊:巧械仁心送安康

巳时的阳光已穿透晨雾,洒在慈济堂后院的 “公益器械坊” 里。坊内的木架上,整齐摆放着各式墨家机关公益器械 ——“便携药材分装仪”,青铜制的仪身有十个小格,能快速将药材按剂量分装,方便义诊时携带;“山区诊疗床”,可折叠设计,展开后能当病床,收起后体积小巧,适合山路运输;“应急照明仪”,利用墨家机关储存阳光,夜晚能发光,方便夜间义诊,每件器械都刻着墨家矩尺纹,泛着淡金的光芒。

小主,

墨善正调试一台 “多用途诊疗仪”,仪器形似罗盘,盘面刻着 “望闻问切” 四诊区域,能同时检测体温、脉搏、呼吸,还能辨别常见药材。“灵枢先生,这仪器按墨家‘多能济世’原理制作,” 墨善转动仪器,盘面亮起淡绿光,“明日我们去西郊山区义诊,有了这仪器,就能快速为百姓诊治,比带多件器械方便多了。之前去东村义诊,带了五件器械,山路难走,摔碎了两件,有了这台,就不用担心了。”

灵枢走上前,袖中青铜符泛着极淡的金红,与仪器的机关纹相互共鸣:“墨善兄做得好!《黄帝内经》言‘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公益医疗重在‘便捷、高效’,这器械能一物多用,正是‘济世’的要义。之前有位山区老中医,因器械笨重,无法深入偏远村落,有了这台仪器,他就能走得更远,帮到更多百姓。”

就在这时,医馆的伙计匆匆跑来,脸色慌张:“灵枢先生!西郊山区的王村长派人来报,村里爆发了腹泻,好多人上吐下泻,没钱看大夫,已经有人快撑不住了,求您快去救救他们!”

素问立刻取来 “便携诊疗箱” 与 “应急照明仪”,对墨善说:“我们带二十人去山区,分成五组,每组带一台多用途诊疗仪与足够的‘止泻汤’;灵枢兄,你负责统筹,我与墨善各带一组,尽快控制病情。”

三人带着义诊队伍,背着器械,朝着西郊山区出发。山路崎岖,杂草丛生,有的地方甚至需要攀爬。墨善背着折叠诊疗床,走在最前面,用镰刀砍断挡路的树枝:“大家小心!这山路下雨天更难走,上次来的时候,有位弟子摔下山坡,还好只是擦伤。”

灵枢则走在队伍中间,时不时扶一把体力不支的弟子:“道家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然山路难走,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能救更多百姓。想想那些等着我们的村民,再苦再累也值得。”

经过两个时辰的跋涉,终于到达山区村落。村子里一片死寂,不少村民躺在自家门口,面色苍白,有的还在呕吐。王村长迎上来,声音虚弱:“灵枢先生,你们可来了!村里已经有五个人腹泻不止,连站都站不起来了,求你们快救救他们!”

灵枢立刻分组,墨善带一组去村东诊治,素问带一组去村西,自己则留在村中心,为重症村民诊治。他取出多用途诊疗仪,为一位昏迷的村民检测,仪器显示 “风寒湿邪入体,脾胃失调”—— 是误食不洁食物引发的腹泻。“快取‘止泻汤’来!” 灵枢喊道,弟子立刻递过汤药,他亲自喂给村民,片刻后,村民的呕吐停止,缓缓睁开眼睛。

“水…… 我要水……” 村民声音微弱,灵枢递过温水,“别担心,喝了药就会好的,以后吃东西要注意,别吃生冷不洁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