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 林小满连忙说,“青阳城的沈砚修士说过,真正的物流之道,不是靠法器和灵力,是用心去理解‘流通’的意义。我在总坛打杂时,看到修士们用神念传递物资,可有时候遇到偏远的村子,没有节点,还是要靠人一步步把物资送过去。我觉得,您在这里做的事,和当年您在末法时代做的事,本质是一样的 —— 都是帮需要的人传递东西。”
蒯迪元愣了愣,没想到这个年轻人能说出这样的话。他想起当年沈砚初提 “心网” 时,也曾说过 “物流的极致是心与物的呼应”,林小满虽然没修炼过神念,却看透了 “流通” 最本真的意义。
他起身走到墙角,拿起一个刚编到一半的竹篮,递给林小满:“你先帮我把这个竹篮编完吧。编的时候别着急,每一根竹篾都要对齐,不然装东西的时候容易散。”
林小满接过竹篮,虽然有些疑惑,但还是认真地坐下来,学着蒯迪元刚才的样子,笨拙地编织起来。竹篾又硬又滑,他的手指很快被划出道小口子,渗出血珠,可他只是咬了咬牙,继续编着,眼神专注得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蒯迪元坐在一旁,看着林小满的动作,心里渐渐有了决定。他想起当年自己跟着物流同盟学习时,也是这样笨拙却认真;想起林风刚跟着他时,连物资记录都记不清楚,却每天熬夜整理笔记。传承从来都不是靠天赋,是靠这份执着与用心。
夕阳西下时,林小满终于把竹篮编完了。虽然不如蒯迪元编的整齐,却也还算结实。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把竹篮递给蒯迪元:“蒯先生,我编得不好……”
“第一次能编成这样,已经不错了。” 蒯迪元接过竹篮,放在桌上,“你要是真想学,就留在村里吧。不过我没什么能教你的,只能教你怎么辨认物资的特性,怎么根据不同的东西选择合适的包裹方式,怎么一步步把物资送到物流点 —— 都是些体力活,你不怕辛苦?”
林小满猛地抬起头,眼睛里满是惊喜,他用力点头,声音带着颤抖:“不怕!我什么苦都能吃!谢谢您,师父!”
蒯迪元看着他激动的样子,笑了笑:“先别急着叫师父,你得先学会怎么帮村民送物资。明天一早,你跟着我去山外的物流点,看看怎么交接物资。”
“哎!” 林小满用力应着,兴奋得手足无措,一会儿整理行囊,一会儿帮着蒯迪元收拾桌上的物资,脸上的疲惫一扫而空。
傍晚,村里的王阿婆送来了刚蒸好的红薯,看到林小满,好奇地问:“蒯老弟,这是你远房的亲戚?”
“不是,是来帮我打理代办点的年轻人。” 蒯迪元笑着说,递给林小满一个红薯,“快尝尝,王阿婆蒸的红薯最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