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光丝没有丝毫对抗的痕迹,完全贴合着力场的轨迹,轻轻推动着波动向上延伸。
与此同时,舱内的监测屏旁,原本稳定的能量指示灯开始随着光丝的动作闪烁,淡紫色的力场纹路与金色光丝交织的区域,竟泛起了一层柔和的白芒,像是两种能量达成了某种共振。
金色光丝是念力“定向传导”的形态,其延伸方向与力场波动方向完全一致,符合“力场顺向做功”的物理逻辑。
此时念力未对抗力场,而是以“能量增量”的形式融入力场,避免了“反向做功”导致的能量损耗。
两种能量交织产生的白芒,是“念力-虚空力场共振”的直观表现,共振频率恰好匹配九阶修炼所需的“墟力操控阈值”(0.05Hz),这也是后续参数突破的核心条件。
下一秒,模拟舱的监测屏瞬间刷新出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原本卡在60%的“墟力操控精度”跃升至92%,能量耗损率从20%降至5%,就连最棘手的虚空融入时间,也突破了3小时,且能量凝聚度始终保持在80%以上。
而林轩周身的金色光晕,此刻已完全融入虚空力场,只有在力场波动的节点处,才会浮现出淡淡的光痕,证明他的意识仍在精准引导着力场。
整个舱内再也看不到丝毫“对抗”的痕迹,只有能量顺着规律流动的顺畅感,仿佛虚空力场本身,就是他延伸出的手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参数大幅提升的核心原理是“共振态下的能量高效传导”,共振使念力与虚空力场的能量损耗降至最低,同时“顺向操控”避免了力场紊乱,让操控精度突破临界值。
虚空融入时间延长则得益于“念力-力场耦合稳定性提升”。
金色光晕与力场完全融合,意味着念力无需持续输出“维持力”,仅需在波动节点引导,大幅降低了能量消耗,这也验证了“顺力而为”对九阶修炼的关键作用。
“成了!终于成了!”林轩激动地攥紧拳头,困扰他两年的九阶中期瓶颈,竟被一场通风故障引发的意外彻底打破。
洛克斯举着检测仪哈哈大笑:“都说科研里藏着修炼的道理,这次还真让咱撞上了!说到底,‘顺力而为’比‘硬拼硬扛’管用多了!”
林轩欢喜地指着洛克斯手里的检测仪,嗓门都亮了:“可不是嘛!这事儿真是撞对了!早知道顺着力场来这么管用,我之前跟那儿死扛啥啊,纯瞎耽误工夫!”
林轩拽着洛克斯往六层奔时,洛克斯兜里还揣着第13次测试的旧数据单。等林轩的修炼突破告一段落,他立刻扎回八层实验室,按“旋钮转动0.5度”的参数重建实验:先固定涂层样本,精准调节虚空模拟舱的力场传导比,再将冲击轨迹分10次、每次以0.1度递增偏移,记录不同角度下的微粒振动数据。
当第5次测试,旋钮转动至0.5度、舱内轨迹偏移15°时,检测仪再次传来熟悉的波动。
微粒振动频率与虚空力场完全同步,应力值稳定在安全阈值以下,涂层抗冲击时间比常规测试延长12分钟,与之前的意外结果分毫不差。
“果然是必然!”洛克斯将新数据与第13次的旧记录叠在一起,两组曲线几乎完全重合,这才彻底确认,15°夹角就是暗物质微粒与虚空力场共振的临界角度,0.5度的旋钮转动,不过是精准触发了这一条件的“钥匙”。
从那天起,林轩把修炼重点彻底放在“借虚空力场操控”上。
每天在虚空模拟舱里,他先花半小时感知力场波动规律,再从简单的能量引导练起。
让念力顺着虚空力场的轨迹,精准击中模拟靶标,误差从最初的3厘米缩小到0.5厘米。
接着练四力防御场,借虚空力场的韧性,把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引力拧成“力场绳”,防御强度比之前硬拼时提升了3倍。
9月时,他试着在模拟舱里模拟实战场景,同时应对三个方向的虚空冲击,一边借力引导冲击能量反击,一边用四力防御场护住意识核心,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墟力操控精度”稳定在93%以上。
11月,他甚至能在融入虚空的状态下,同步操控华夏号引擎的辅助力场,两者的共振误差控制在0.05秒以内。
2936年底的最后一天,虚空模拟舱的监测屏上跳出了一组让所有人都振奋的数据:“虚空融入度90%”“墟力操控精度95%”“持续融入时间8小时”。
幽蓝的光映在屏上,每一个数字都透着实打实的突破。
林轩退出虚空状态,指尖还残留着与力场共振的微麻感,他推开舱门,看着围在外面的埃隆、洛克斯等人,笑着举起手:“这杯‘突破酒’,必须得敬洛克斯那锅‘涂层实验’!没有那回的巧劲儿,我还在这儿跟虚空力场死磕呢!”
洛克斯立刻凑上来,举着检测仪哈哈大笑:“那我得赶紧再研发个‘高阶修炼专用涂层’,保准你冲九阶圆满境界时更顺溜!”
埃隆眼里满是认可:“能把科研的理儿用到修炼上,这脑子是真活泛!”
舱外的笑声混着模拟舱的嗡鸣,在华夏号的走廊里散开,没人注意到,林轩周身那层淡金色念力光晕,比之前更凝实了些,连幻形体呼吸间都带着与虚空力场若有似无的呼应。
他们只当这是此次突破的正常表现,压根没察觉,此刻的林轩,离九阶圆满的境界,就差最后一层薄薄的窗户纸,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体内念力与虚空的耦合度,早已悄悄达到了圆满的临界值。
这一次,不仅是林轩的修炼突破,更让所有人看到,科学与念力学的边界,从来都不是壁垒,而是能相互照亮的桥梁,而这桥梁的尽头,正藏着林轩即将触达的九阶巅峰。
25.3 实战场景的全面验证,反解绑雾护盾的“全关”通过
地球历2937年初,华夏舰队列着整齐的编队,缓缓驶入天枢47星区。
远处的黄矮星像一颗燃烧的金色巨球,表面翻涌的耀斑时不时喷发出淡红色的等离子流,在宇宙中拖出长长的光尾,周边的星云则是一片朦胧的橘粉色,细碎的星尘颗粒在辐射作用下泛着微弱的荧光。
舰队的护盾外层已泛起一层淡淡的蓝光,用于初步抵御星区的辐射,几艘战舰先一步探测完锚点环境,传来“安全可停泊”的信号后,华夏号主舰才慢慢调整姿态,稳稳停在锚点的能量坐标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测试设备刚启动,屏幕上的辐射数值就瞬间跳红,黄矮星的高能粒子像无形的箭雨,不断撞击着舰队的外层护盾,护盾表面的光纹时不时泛起涟漪,连数据传输都出现了轻微的卡顿。
洛克斯盯着屏幕上跳动的辐射参数,又抬头透过舷窗望向远处的黄矮星,忍不住感慨:“好家伙,这地方的辐射强度比模拟舱里高了三成还多!不过也正好,越是这种实打实的恶劣环境,越能测出反制模块的真本事,简直是绝佳的测试场地啊!”
调试后的护盾模块实验舰缓缓驶离主舰编队,朝着黄矮星辐射更强的区域进发。
舰体表面的反解绑雾护盾提前启动,淡金色的光膜像一层紧绷的薄纱裹住舰身,光膜边缘还泛着细碎的银芒,与星空中漂浮的橘粉色星云颗粒碰撞时,会激起转瞬即逝的光点。
刚进入辐射核心区,远处的黄矮星突然喷发出一缕暗红色的高能粒子流,像一条灼热的火舌朝实验舰扫来。
粒子流撞上淡金色护盾的瞬间,光膜只是轻轻震颤了一下,原本容易出现的“波纹紊乱”完全没出现。
护盾表面的引力波光晕始终保持着均匀的波动,连亮度都没丝毫减弱。
监测屏传来的数据显示,反制引力波频率稳稳锁在1.46×1022Hz左右,即便粒子流冲击最剧烈时,波动也没超过±0.005×1022Hz的阈值。
这表明泽尔设计的“辐射补偿单元”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弱核力生成的“校准脉冲”精准抵消了高能粒子流对引力波的干扰,强核力-引力的“纠缠重连”始终处于稳定状态,反解绑雾护盾的核心防御机制没有出现丝毫断层。
舰体外侧,原本可能因频率波动导致的“护盾薄弱点”彻底消失,哪怕粒子流冲击最猛的瞬间,淡金色的引力波光膜也没出现局部变暗或震颤加剧的情况,反而能持续解离周边的星云微粒,连一颗可能形成解绑雾的分子团都没放过,完全验证了补偿方案的实战可靠性。
舰内操控室里,泽尔紧盯着屏幕上的频率曲线,指尖还悬在计算器上方,见曲线始终平稳如直线,忍不住松了口气:“稳了!这补偿单元跟焊死了似的,一点都没跑偏!”
林轩当即俯身对着通讯器下令:“可以启动宇宙环境中的反解绑雾护盾模块实验!老维,立刻让智能机器人投送强力解绑雾装置到实验舰正前方五公里坐标点,启动定向攻击程序!”
维克斯闻言,指尖在主控台的蓝色光键上飞速敲击,指令数据流瞬间涌入舰体机械臂系统:“智能机组收到!03号、07号机械臂已锁定投放舱,解绑雾装置搭载‘精准定位引擎’,攻击轨迹与实验舰护盾呈30°夹角,确保模拟实战中的斜向冲击场景!”
话音未落,实验舰侧方的金属投放舱缓缓滑开,两枚银灰色圆柱状装置带着淡紫色推进焰射出,在宇宙中划出两道精准的弧线。抵达目标坐标时,装置外壳瞬间解体,无数泛着暗蓝色的雾状粒子喷涌而出,如同被无形引力牵引,凝聚成一道宽约百米的“雾流冲击带”,朝着实验舰的淡金色护盾光膜猛扑过去。
这一次,实验专门采用高密度雾团,解绑雾呈银灰色,粒子浓度比常规测试高出20%,目的就是为了检验护盾在极限场景下的解离能力。
林轩凑到舷窗边,目光紧紧锁定护盾与雾流的接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