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6章 柴米油盐的日常

这才是格物院的根基,是未来的希望。他们讨论的不是空泛的义理,而是实实在在的、能让土地多产出一分粮食的方法。

“院判!”一个学员发现了叶明,连忙起身行礼。

“不必多礼。”叶明走过去,看了看他们记录的数据,“做得不错。记住,数据要真实,观察要仔细。很多时候,突破就藏在这些细微的差异里。”

“学生谨记院判教诲!”

离开试验田,叶明又去工坊区转了一圈。

夜晚的工坊依旧灯火通明,改进火铳的、试制新海船模型的、研究如何提升水泥强度的……工匠和学员们各司其职,敲打声、讨论声、算盘珠子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章。

在这里,没有品阶高低,只有对技术的痴迷和对解决问题的渴望。墨恒正满头大汗地调试着一个新设计的弹簧装置,赵青川则在油灯下,对着一堆海图和数据皱眉苦思。

叶明没有过多干预,只是偶尔在某个工位前驻足,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或者给予一两句点拨。

他知道,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于一线实践者的灵光一现,他需要做的,是营造一个鼓励探索、包容失败的环境。

回到书房时,已是月上中天。书案上堆着等待批阅的公文,有军器局的进度报告,有海事院的造船预算,有各地农技站的申请,还有几封来自地方官员探讨格物之学的书信。

他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眉心,提起笔,开始处理这些繁杂的事务。窗外万籁俱寂,只有格物院内,那象征着思考与创造的灯火,依旧倔强地亮着,与天上的星辰遥相呼应。

柴米油盐,刀耕火种,与那关乎国运的火器海运、思想交锋,在这座奇特的院落里,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格物”二字的真实内涵——它既是高悬于庙堂的利剑,也是浸润于民生的涓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