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墨色略有深浅不均,个别字迹边缘有些毛糙,但整体版面整齐,图文清晰可辨!
“成了!真的成了!”一位老工匠激动得声音发颤,抚摸着书页,如同抚摸稀世珍宝。他们亲手参与,将知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复制”了出来。
宋应文亦是老泪盈眶,喃喃道:“一字千金,而今……一字可值几何?善莫大焉!”
叶明心中也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成就感。这是跨越时代的握手,是知识普及的微小却坚实的第一步。
这一百本书,叶明做了精心分配:二十本送入东宫,供太子及伴读参阅;三十本送往兵部,要求在低级军官和识字的哨长、伙长中试讲;
二十本留在格物院,供工匠及其子弟学习;另外三十本,则通过隐秘渠道,送往北疆大哥叶秋处,让其在边军中有意识地培养基层士官的计算能力。
书籍的发放悄无声息,并未引起外界注意。然而,其影响却在特定范围内悄然发酵。
数日后,李君泽再次来访,这次他脸上带着一种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
“明弟!你那《算学启蒙》真是……真是绝了!”他几乎有些语无伦次,“孤那几个伴读,平日看账目都头疼,用了你书里的新数符和竖式计算,速度竟快了一倍不止!还有那些应用题,贴近实务,比死读经义有趣多了!”
又过了些时日,兵部一位主管军械库的主事私下找到叶明,激动地表示,他手下一个识字的老兵,用了《算学启蒙》里的方法,重新核点库房弓弩配件,竟找出了一笔积年旧账的错漏,避免了不小的损失。这位主事恳请叶明能否再多提供一些书籍。
就连格物院内部,气氛也悄然变化。
一些年轻工匠在工休时,会凑在一起用树枝在地上比划新数符和算法,讨论如何计算齿轮传动比更省料,或者如何估算造纸的原料配比更经济。一种务实、求知的风气在慢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