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后的朝会上,皇帝特意询问兵部改革进展。叶明出列禀报:"启禀陛下,破虏弩已装备北疆三万将士,反馈极佳。军功司考核提拔寒门军官四十七人,无一人不服。讲武堂开课二十三日,受训将士已达三千余人次。"
李云轩满意地点头:"叶爱卿辛苦了。朕听闻你还改革了军需采购?"
"是。"叶明取出一本账册,"上月采购冬衣,价比三家,最终由江南布行中标,节省银两两万三千四百五十两,质量却比往年更好。"
王元礼突然插话:"陛下,江南布行毫无军需经验,恐有不妥..."
"王大人多虑了。"叶明不慌不忙地取出几件样品,"这是验收时的样衣,内衬是特制羊毛,可耐零下三十度严寒。而往年的..."
他又取出另一件,"芦花填充,遇水即结冰。"
皇帝脸色一沉:"王卿,这芦花衣可是王家铺子所供?"
王元礼汗如雨下:"臣、臣实在不知..."
"陛下。"叶明适时解围,"新制之下,所有环节皆有记录,责任到人。过去的事,追责无益,不如向前看。"
退朝后,太子特意在宫门外等候:"表弟今日可是给了王元礼好大一个难堪。"
叶明摇头:"非我所愿。只是军需关乎将士性命,马虎不得。"
太子压低声音:"二弟最近闭门不出,据说在研读你的《讲武堂教材》。表弟要当心。"
叶明心头一凛,点头称是。回府路上,他一直在思索二皇子的意图。
直到马车路过讲武堂,看到门口排长队的将士,才豁然开朗——二皇子看中的不是军事知识,而是他夹在教材里的组织理念!
当晚,叶明在书房彻夜修改后续教材,删去了所有关于"民主选举士兵委员会"等过于超前的内容。
这些在现代军队司空见惯的理念,放在这个时代就是大逆不道。
"少爷,该休息了。"李天宝第三次添茶时忍不住劝道。
叶明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天宝,你说我是不是太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