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2章 回头再见招拆招

老一辈常把“儿孙自有儿孙福”挂在嘴边,那纯是给自己生孩子时,没考虑怎么养孩子,找个说辞。

或者说,他们都不具备去思考的能力,稀里糊涂地过。

一旦考虑的多了,他们早被困难给吓退了。

生育率的问题,跟经济没多大关系,反倒越穷越敢生。

看看全球生育率高的国家,几乎都是贫穷落后的国家。

这些国家的受教育程度低,尤其是女性的受教育程度。

而那些福利好的国家,基本上都是义务教育,全民受教育程度都很高。

接受了教育,才会去思考更多的东西,怎么养孩子,怎么面对眼前以及未来的困难,几乎是最基本的思考能力。

更深层次地,许多人会探讨生命的真谛。

后世的年轻人,不敢生孩子,就是在心里说服不了自己。

自己的人生都过得一团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生了个孩子,既不能给他提供好的生活,也不能提供好的教育,难道将孩子生下来,只是为了继承自己的贫穷和焦虑嘛?

如果这样,不生才是善良。

最主要的是,作为掌握着生育主动权的女性,当她们接受了高等教育,拥有了很强的自主意识,并获得了经济主动权之后,她们很难被说服,“养儿防老”、“成家立业”等等老一套几乎经不起推敲且早已不适用现代社会的说词。

既然说服不了自己,她们怎么可能会对结婚、生孩子有积极性?

而且,无论是结婚,还是生孩子,都是纯“输出”型,几乎不可能得到对等的回报。

过去几千年,之所以能维持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模式,一个是没多少人提出过质疑,别人都这么干,他们也这么跟着干。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嘛。

结婚是人生头等大事。

还一个是,这种模式稳固。

即便结婚之后,家里鸡飞狗跳,很难有什么幸福体验,但日子还能勉强过下去。

男女都不会轻易离婚。

即便实在受不了对方,离了婚,也会再嫁,几乎没有打算单身过一辈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