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驿站不速客

风流大宋 林二虎 3140 字 11天前

他心虽急,但毕竟正规上任,还是只能走西线官道。

暮春的风沙依旧还是有点凛冽。秦刚一行快马加鞭,终于在这天天黑前抵达了辽国中京大定府【注:现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

此时日头已西斜,将这座北方巨城的剪影拉得老长。虽然多是夯土造就的城墙,但依旧以其巍峨的身姿,透着契丹王朝的雄浑气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郭啸早就命人拿着两人的调任诏令,快马入城先行通知官驿预备,等到秦刚他们到达时,驿丞早就出门迎接,并已安排了最好的院落,吃食、热水等等也一应准备好了。

秦刚点点头,对驿丞的安排表示满意,正想挥挥手让他下去时,对方却向前凑近了两步说:“禀报徐集贤,驿站中正好前天也来了一位要去析津府上任的官爷,说要在此等候大学士,并留了名帖在这,不知徐集贤方不方便接见?”

秦刚接过驿丞递过来的名帖,只见上面写着“大辽中书前着作佐郎、析津府军事判官张珏。”然后,旁边小字注明“乾统三年进士榜七,表字仲珩”。

大辽进士,不过看姓名、表字,应该是汉人,秦刚点点头道:“我稍候更衣休息一会儿,便可请这位张判官过来一叙。”

差不多半个时辰后,张珏毕恭毕敬地赶来求见。秦刚客气地请他进来,两人便依礼对坐,郭啸亲自在一旁进行调茶伺候,室内茶香袅袅,气氛看似融洽,实则却是有点相互提防并打量的紧张意味。

一阵寒暄过后,张珏啜了口茶,脸上挂着文人特有的、略带感怀的神色,话锋看似不经意地打开:“陛下今年首办春钩诗会,徐将军文武双全,诗会夺魁,此乃大辽近百年来所罕见之景,实令我等汉家士人仰慕不已!想来在这北地朝堂之上,能跻身如将军这般高位者,实在是凤毛麟角。这般的才俊贤良要是多上几个,我大辽之汉唐礼乐再兴、中华文化重盛之梦,必不久矣!”

秦刚听得张珏的开场之言,面上一直保持着微笑,内心却是暗暗皱眉不已:他如今差遣虽是武将。但毕竟已得了集贤殿大学士头衔。就连这里的驿丞都明白开口称他为徐集贤,而这个张珏既然知道他诗会夺魁之事,却仍然称其为将军,却是在刻意在强调他的武人身份。

不过,之后提到了此次诗会将要成为再兴大辽国礼乐文化,便就是典型的辽国汉人的观点: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根在大宋,辽国这里是异邦,反而因为辽国占据着幽云之地,同时又在时间上更加承袭隋唐,从而认为自己才是华夏文明的正统延续。

秦刚目光微动,不动声色:“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等既食大辽俸禄,自当为陛下尽职守忠。陛下不以臣出身见疑,委以重任,凡有叛贼作乱,徐某必上马引刀;如有文化教化之需,臣便就下地执笔。武以平天下、文以教万民,君有所授命,臣子必用命!仲珩以为如何?”

张珏闻言后,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钦佩与感慨:“将军忠义,令人敬服!方可高见,更是令下官茅塞顿开。下官自前年侥幸得中进士,一直在上京中书省内做些抄写誉递之事,常觉自己碌碌而为。这次得奉魏国王调任南京留守征召,而初闻官职为析津府之军事判官时,诚为此为武职而郁郁然。然而今日闻听徐将军之言,如醍醐灌顶。却是下官枉为读书多年,将这文武之道看得太窄了……”他话锋微顿,却像是不经意地带出了后面的话,“都说南朝宋人多迂腐,本来只想重文,结果却成了轻武!武人无前途,世人多轻之。结果便见到宋兵懦弱不堪战。每每想到这里,下官不禁要为能生在大辽而庆幸之!也为今日能见到如徐将军之这般北地汉人之楷模而欢喜啊!”

秦刚已经确认这个张珏居心不良、其心可诛!但他此时面色沉静,甚至略带一丝疑惑地看过去道:“仲衍兄所言,其实也是有着可商榷之处。某也观察这南朝之政,文武之间确有失衡。但更要看到:自澶渊之盟之后,辽宋已有百年和平;双方互开边贸榷场,百姓往来相交;两国天子互为兄弟,万里边界再无战火;也正因为如此,这宋人早早兵戈入库,马放南山,虽然在这征战打仗方面的确是弱了许多,但是却是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文豪巨匠,榷场销售过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廉价美物。所以如此看来,对他们的重和弱战怎能简单地嘲笑呢?”

“唉呀!徐将军有所不知啊!”张珏接上话道,“我知徐将军此前远征过阻卜人,又曾扬威于党项人,再之后便在辽东北之地,彻底一战而令高丽人俯首听命。但是,却是从未与宋人打过交道。此前历任南京道统军使,无不凭着‘兵强马壮’而对边界那边耀武扬威,强力打压。此举既是南京道各地共识,也受我大辽朝堂公认。徐将军即将前去赴任,方才那番褒宋之语,出了这里,万万不可带去南京啊!”

秦刚则笑道:“辽宋互为兄弟之国,此乃明文正典所约定的事实。我辽宋之间,每年正旦、帝后生辰都会各派使臣互贺,此外帝崩会有告哀吊慰、继位便有告贺登位。吾南京道与那宋国河北之地,两国使者来往,络绎不绝。吾更闻朝中陛下重臣,常有与宋使把酒言欢、共讨天下学问风俗之事;更是边境马道,商旅互易,百姓往来,无不频繁。吾来说说彼此文武两道的不同与差异之事,岂又有什么不妥之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珏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尴尬,赶紧点头说道:“将军胸襟开阔、眼界宏大!却是下官过于狭隘了!不过,下官与将军同为汉人,觉得在朝为官,不得不谨慎为上。这宋人有一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样的山峰面目,你我二人皆在这‘庐山’之中,终究比不得旁人站在山外所看所言所讲呐!”

苏轼的诗词在大辽流传甚广,张珏是文人进士出身,随口引用也不稀奇。不过秦刚听他提到了这点倒是有点意思,便问:“仲衍可是听说了些什么?”

“将军年轻有为,以不到而立之龄,身居一道统军之首,可是让多少人看得眼红耳热!”张珏的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开始压低,“朝中有些小人,一是抓住将军的汉人出身来搬弄是非,二是论及与高丽国主联姻之事,暗中散播谣言。”

“哦?倒是会有何种谣言?”秦刚端起茶杯,目光透过氤氲的热气看向张珏。

“当然是以小人之心,猜度将军手握东北重兵,联姻高丽之后,是否能够公私分明,恪守大辽之利?又质疑将军会不会暗通妻族,有里通高丽的可能;所以此番将军调去了南京,这些是非之言定然还会再起。所以,方才将军的那番言辞,难免不会被人说成‘身为汉人,心向南朝’的不妥之语。不知道会被那些无耻小人……编排成什么样的话语啊……”张珏说到这里,适时停住,脸上露出既担心又关切的表情,紧紧盯着对面的眼神与表情变化。

秦刚瞬间就明白,这是一次太明显的试探,重点就是要看他的即时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