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门的警卫见是何大清上将,不敢怠慢,立刻进去通报。
没过多久,警卫出来传话,引着他走进了简朴而庄重的办公室。
两位先生正围坐在办公桌前,看着全国粮食供应的统计报表,脸上也带着几分凝重。
见到何大清进来,连忙起身招呼:“何大清同志,快请坐。这个时候来找我们,想必是有重要的事情吧?”
何大清坐下后,没有寒暄,直接切入正题,语气沉稳而恳切:“两位先生,我今天来,是想向二位汇报北京的难民情况,以及一个解决粮食短缺的提议。”
他将整理好的难民照片、数量统计递了过去,“这是我昨天在城区拍摄的照片,目前涌入北京的难民已逾千人,且还在增加,粮食定量减量后,他们的生计愈发艰难,再不想办法,恐怕会引发不稳定因素。”
两位先生翻看着照片,眉头愈发紧锁。其中一位叹了口气:“我们也在关注此事,全国的粮食缺口都很大,物资调配压力巨大,我们也在想办法从各地调运,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我有办法。”何大清接过话头,眼神坚定,“我提议,由我前往香港,利用香港的自由港地位,从国际粮商手中采购粮食。香港作为东西方贸易的枢纽,粮食资源丰富,且不受国际封锁的直接影响,采购渠道相对畅通。”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已初步了解,香港有几家国际粮商常年储备大量小麦、大米和玉米,价格相对合理。我可以利用个人人脉协调资金,全程由军方人员押运,确保粮食安全运输。只要粮食能运到内陆港口,后续的接收、调配工作,就可以由国家统一安排,既合规,又能快速缓解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粮食短缺问题。”
两位先生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认可。
香港的特殊地位他们心知肚明,何大清的提议确实是当前情况下的最优解——既能避开国际封锁的壁垒,又能通过正规渠道获取粮食,还能保证粮食的去向可控。
但他们也有顾虑,其中一位问道:“何大清同志,香港的情况复杂,涉及多方势力,你去采购粮食,会不会遇到阻力?资金和运输方面,有没有把握?”
“请二位放心。”何大清胸有成竹地回答,“我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与香港的爱国人士有过交集,人脉资源可以利用;资金方面,我们带着一些钱,足以支付首批采购款,后续可以由国家财政补齐;运输方面,我会协调海军舰艇接应,从香港港口出发,直达天津港,全程军方护航,确保万无一失。”
他进一步解释:“香港的粮商以盈利为目的,只要价格合适,他们不会拒绝交易。而且我会低调行事,以民间贸易的名义采购,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关注。粮食运抵天津港后,由地方政府和军方共同接收,纳入国家统一调配体系,优先供应难民和重体力劳动者,确保粮食用在刀刃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