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遇吉单膝跪地,双手接过兵符,沉声道:末将谨记大人教诲!必使北疆固若金汤,不负大人重托!罗刹人若敢来犯,定叫他们有来无回!
沈惊鸿微微颔首,又看向张文启:文启,移民实边要继续推进,这是巩固疆域的根本。要让百姓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不仅要让他们活得下去,还要让他们过得好。他取出一卷亲手绘制的图册,这是根据黑土特性设计的新式犁具图样,还有从南洋引入的耐寒作物选种要领,你要在屯垦区大力推广。此外,与达斡尔、鄂温克诸部的贸易要公平进行,他们是我们在北疆的眼睛和耳朵,盟约必须巩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下官明白,张文启躬身接过图册,郑重承诺,定不辱使命,使北疆物产渐丰,民心思定,成为大明永固之疆土。
最后,沈惊鸿的目光扫过在场所有文武官员,语气凝重:诸位,北疆之重,关乎国运。我走之后,望诸位同心协力,不仅要守住这片疆土,更要开发建设。待我归来时,希望看到这里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我大明北方的乐土!
他走到沙盘最北端,手指划过勒拿河,最终停在更北方那片标注着极北待探的广袤区域,声音不高却充满力量:我们的目光,不能仅限于此条约所定之界。格物院对极北之地的勘探,要继续加大投入。未来,大明的疆域,当北抵冰洋!
三、 归途所见
三日后,沈惊鸿带着一队精锐亲兵,踏上了返回京师的路途。这一次,他刻意放缓了速度,想要亲眼看看这些年来先军事,后民生战略推行后的实际变化。
自山海关入内,所见景象与数年前他北上时相比已有改善,但距离他理想中的盛世还相差甚远,处处显露出军事优先的鲜明特征。
官道经过兵工体系的简单修整,铺设了碎石,比纯粹的土路稍好,但远未达到硬化路面的标准,雨天依旧泥泞难行。道上往来最频繁的是各种运送军需的车辆,其中不少是标着格物坊军器监徽记的四轮货运马车,这些采用新式轴承和钢制弹簧的马车,主要载运着火炮、弹药、新式火铳等军械,显示出军事后勤的优先地位。偶尔也能看到一些商队,但规模远不及军车队。
在途经滦河时,他看见河面上有士兵押送的辎重船队正逆流而上。陪同的军官介绍道:大人,这是送往蓟镇的新式火铳和弹药。如今九边要地都已陆续换装惊鸿一式燧发枪,京营和辽东主力则全面装备惊鸿二式击发枪。兵部正在全力督造,预计明年可完成全部边军的换装。
田野间,来自辽东的改良作物如玉米、土豆等开始在一些军屯区推广,但民间采用的规模还很有限。水利设施多是前朝遗留,明显年久失修,新的、系统性的水利工程尚未大规模展开。在一些村庄外,可以看到士兵在帮助百姓修建粮仓和简易的防御工事,军民合力开垦荒地的场景也随处可见,这既是巩固边防,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
城镇的变化较为明显,但大多与军事相关。由兵部主导、在各府县设立的训蒙所开始普及,主要面向军户子弟,教授识字、算术以及基本的火器维护知识,旨在为军队培养后备人才。市集上,最醒目的往往是军器监设立的工坊,里面传来打造兵器、铠甲的铁锤声不绝于耳。商人们谈论的话题,也多围绕着军需供应、边境贸易许可以及新开辟的商路安全展开。
这一切,都清晰地显示出沈惊鸿先强军,再富民的战略正在稳步推进。虽然底层普通百姓的生活依然艰苦,赋税压力仍在,但边境的安定让农民得以相对安心地耕作,商人可以沿着军队肃清的道路进行贸易,社会秩序得以恢复。一个强盛的军事帝国已经初具雏形,这为民生的下一步改善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沈惊鸿看在眼里,心中明了:是时候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民生发展领域了。
四、 紫禁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