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钦圣宪肃向皇后:力拒章惇扶幼主,心怀社稷挽狂沙

向太后不仅在生活中注重礼仪和名分,在对待外戚势力的问题上,也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宋哲宗时期,朝廷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太子和宗室亲王选妃。按照惯例,皇室选妃会从名门望族中挑选。向太后的家族也是名门,但她却下令向氏族人之女回避,不得参与应选。她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外戚势力过大,威胁到朝廷的稳定。她深知历史上外戚干政的危害,因此绝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在自己的家族中发生。

除了在选妃问题上限制外戚,向太后对于族人想要通过她在朝廷谋官求职的请求,也一概拒绝。即使是圣上有特旨,她也不为所动。她常常教育族人:“吾族未省用此例,何庸以私情挠公法。”意思是说,我们家族从来没有用过这种方式谋取官职,为什么要因为私情而破坏公法呢?向太后的这种做法,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称赞。人们都敬佩她的公正无私和高尚品德。在她的影响下,向氏家族的人都遵纪守法,没有因为她的地位而胡作非为。

1093年,62岁的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这一时期,北宋朝廷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法派”重新得势,章惇任宰相,曾布、蔡卞等人也分居要职;而“保守派”则被贬出朝,吕大防、范纯仁、苏轼等人被贬或流放,就连已去世的司马光等人本应享有的封号也被追夺。两派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局势相当严峻复杂。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宣仁之诬”公案。“变法派”的章惇、蔡卞、邢恕等人,为了打击政敌,竟然诬称高太后曾反对立宋哲宗为帝。这一指控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一旦坐实,高太后的名誉将受到极大的损害,朝廷也将陷入更大的混乱。章惇甚至建议宋哲宗追废高太后,以泄心头之恨。宋哲宗表面上左右为难,但暗地里却借机造势,支持“变法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这个关键时刻,向太后挺身而出。她深知高太后对朝廷的贡献,也明白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如果不及时制止,将会引发更大的政治危机。于是,她审时度势,在宋哲宗面前高度评价高太后的功绩。她摆事实、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宋哲宗详细讲述了高太后在宋神宗去世后,如何稳定朝局,如何扶持他登上皇位的种种事迹。她的言辞恳切,态度坚定,让宋哲宗深受触动。

最终,宋哲宗被向太后说服,他当面烧毁了诬告高太后的奏章,这场风波才得以平息。向太后的这一举措,不仅保住了高太后的名誉,也稳定了朝局,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政治灾难。她的勇敢和智慧,赢得了朝廷大臣和百姓的赞誉。人们都称赞她是一位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太后。

1100年,宋哲宗去世,由于他没有儿子,继位之事成了头等大事。这一次,朝廷再次陷入了激烈的争论和斗争之中。宰相章惇强势主张“兄终弟及”,他想要拥立宋哲宗的同胞弟简王赵似为君。章惇之所以这样做,是有自己的私心的。他在朝廷中位高权重,想要继续掌控朝政。如果简王赵似即位,他就可以继续操纵朝政,巩固自己的地位。

然而,向太后却看破了章惇的阴谋,她坚决予以抵制。向太后深知章惇的为人,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如果让他拥立的人即位,朝廷将会陷入更加黑暗的统治之中。章惇不甘心失败,又提出让申王赵佖即位。他还故意说申王赵佖“眼有毛病,不宜为君”,试图以此来扰乱众人的视线。但向太后再次拒绝了他的提议。

向太后经过深思熟虑,果断决定拥立端王赵佶继位。她之所以选择赵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从政治上考虑,当时章惇已经位高权重,一人独尊。如果再选用章惇看中的人即位,他的势力将会更加庞大,朝廷将完全被他掌控。而老百姓对章惇恨之入骨,当时民间流传着很多讥讽他的民谣,如“大惇(章惇)小惇(安惇),殃及子孙”“二蔡(蔡京、蔡卞)一惇,必定沙门”。这些民谣充分反映了章惇及新党集团对旧党残酷打压的真实情况。向太后从“宣仁之诬”事件中吸取了教训,她非常明白章惇等人的凶残性以及两党之争的危害性,因此必须防范悲剧再度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