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郭圣通:河北联姻助霸业,百僚空叹旧情亡!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刘秀觉得时机成熟了,终于下了废后的诏书。诏书里把郭圣通骂得狗血淋头,说她“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意思就是郭圣通心怀怨恨,不遵守规矩,不能好好照顾其他皇子,还像吕雉、霍成君那样善妒,根本不配当皇后,更不能托付幼主。

这道诏书一发布,满朝文武都惊呆了。毕竟郭圣通是东汉的开国皇后,还是太子刘疆的母亲,就这么废了,会不会引起动荡?但刘秀态度坚决,谁劝都没用。郭圣通就这样,从皇后的宝座上摔了下来,成了东汉第一位被废的皇后。

郭圣通被废后,按照惯例,她的儿子刘疆的太子之位也该保不住了。可刘秀一开始并没有废太子的想法,毕竟刘疆没犯什么错,而且是嫡长子,贸然废太子,可能会引起朝臣不满。

但刘疆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自己的母亲被废,自己这个太子也坐不稳了。要是等到刘秀主动废他,不仅自己会遭殃,可能还会连累郭氏家族。于是刘疆主动找到刘秀,哭着说:“我母亲已经不是皇后了,我也不配当太子,恳请陛下废掉我的太子之位,让我去当一个藩王吧。”

刘秀一开始还假意挽留,说“太子没犯错,不用废”。可刘疆铁了心要辞掉太子之位,连续好几次上书请求,甚至还故意称病不上朝。刘秀见刘疆这么识时务,也就顺水推舟,在废后两年后,也就是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下诏废黜刘疆的太子之位,改立阴丽华的儿子刘庄为太子,封刘疆为东海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疆虽然被废了太子之位,但刘秀对他还算不错,不仅给了他丰厚的封地,还允许他兼食鲁郡,食邑达到二十九县,是当时藩王中封地最大的。刘疆也很懂事,到了封地后,从不干预朝政,安心当个富贵王爷,最后得以善终。

而郭圣通呢,她被废后并没有像其他废后那样被打入冷宫,反而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待遇”——刘秀封她为“中山王太后”,让她跟着儿子刘辅去中山国养老。后来刘辅改封为沛王,郭圣通又成了“沛王太后”。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毕竟废后通常下场都很惨,比如西汉的陈阿娇、卫子夫,不是被打入冷宫就是自杀,而郭圣通却能以“王太后”的身份安享晚年,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刘秀之所以对郭圣通这么“宽容”,一方面是因为她毕竟是自己的“患难夫妻”,还帮自己生下了五个儿子(刘疆、刘辅、刘康、刘延、刘焉),算是对东汉有“功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安抚河北豪强,毕竟郭圣通是真定郭氏的代表,要是对她太苛刻,可能会引起河北势力的不满。

郭圣通在沛王府的日子过得还算平静。她不再关心朝堂上的事情,每天只是看看书、种种花,偶尔跟儿子刘辅聊聊天。虽然她心里还是有些遗憾,没能跟刘秀走到最后,但相比于其他废后的下场,她已经很满足了。

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郭圣通在沛王府去世,享年大约五十岁。刘秀得知消息后,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悲伤,只是下诏将她葬在北芒山。值得注意的是,她的陵墓虽然在北芒山,但并没有跟刘秀的原陵葬在一起,而是葬在了原陵的西侧,这也暗示了她“废后”的身份——虽然她曾是皇后,但终究没能跟刘秀“合葬”,只能作为一个“特殊”的存在,陪伴在刘秀的陵墓旁边。

参考《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