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阴丽华也是个聪明人,她刚到洛阳就知道了郭圣通的情况——人家不仅是刘秀的“患难夫妻”,还生了长子刘疆,背后还有真定郭氏和河北豪强的支持。要是自己当了皇后,郭圣通那边肯定不乐意,河北的势力说不定会因此叛乱,刚建立的东汉就会陷入危机。于是阴丽华主动找到刘秀,哭着说:“皇后之位不能给我,郭贵人跟着陛下受苦,还生了皇子,她才更适合当皇后。”《后汉书·皇后纪》里原文是:“帝以后雅性宽仁,欲崇以尊位,后固辞,以郭氏有子,终不肯当,故遂立郭皇后。”
阴丽华这一招“以退为进”,不仅博得了“贤德”的名声,还帮刘秀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刘秀本来还在纠结,见阴丽华这么懂事,也就顺水推舟,册立郭圣通为皇后,立长子刘疆为太子,封阴丽华为贵人。
郭圣通终于当上了皇后,按理说应该高兴才对,可她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她知道刘秀对阴丽华的感情不一般,现在阴丽华虽然没当皇后,但刘秀天天往阴丽华宫里跑,对她却越来越冷淡。有时候她想跟刘秀说说心里话,刘秀要么说“国事繁忙”,要么就干脆找借口躲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让郭圣通难受的是,阴丽华也开始生孩子了,而且一连生了好几个儿子,其中就有后来的汉明帝刘庄。阴丽华越是受宠,郭圣通就越焦虑,她总觉得自己的皇后之位和儿子的太子之位早晚要被阴丽华抢走。于是她开始变得敏感多疑,有时候会因为一点小事跟宫女发脾气,甚至在刘秀面前抱怨阴丽华。
刘秀本来就对郭圣通没多少感情,只是碍于政治因素才立她为后,现在见她越来越“善妒”,心里就更厌烦了。有一次郭圣通因为阴丽华的儿子刘庄比自己的儿子刘疆聪明,就跟刘秀闹脾气,说“陛下是不是觉得刘庄比刘疆强,以后要废太子?”刘秀当场就火了,骂道:“皇后怎么能说这种话!太子是嫡长子,江山早晚是他的,你别胡思乱想!”
其实刘秀这时候还没废后的想法,毕竟郭圣通背后的河北势力还在,要是贸然废后,可能会引起动荡。但郭圣通的“作”,已经在他心里埋下了不满的种子,就等着一个爆发的机会。
郭圣通当上皇后之后,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没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她总以为自己是因为“功劳”当上皇后的,却忘了刘秀对她的“恩宠”本质上是“政治投资”。一旦刘秀的政权稳定了,她的“投资价值”就会越来越低。
东汉建立初期,刘秀忙着平定天下,还需要河北豪强的支持,所以对郭圣通还算客气。可到了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刘秀终于平定了所有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这时候的刘秀,再也不需要看河北豪强的脸色了,对郭圣通的态度也就越来越差。
而郭圣通呢,不仅没收敛自己的脾气,反而变本加厉。她见刘秀越来越宠阴丽华,就把气撒在宫里的下人身上,有时候甚至会故意刁难阴丽华宫里的人。有一次阴丽华生病,刘秀让郭圣通帮忙照看一下阴丽华的儿子刘庄,结果郭圣通不仅没好好照顾,还让刘庄饿了肚子。刘秀知道后,气得差点废了她的皇后之位,最后还是阴丽华求情,才饶过她这一次。
更要命的是,郭圣通的娘家人也不给力。她的舅舅刘扬,早在刘秀称帝初期就因为谋反被刘秀杀了,真定郭氏的势力已经大不如前。她的哥哥郭况虽然被封为绵蛮侯,但为人老实,没什么政治手腕,根本帮不了她。反观阴丽华的家族,阴家虽然也是南阳豪强,但一直很低调,阴丽华的哥哥阴识、阴兴都是刘秀的得力助手,还从不仗势欺人,深得刘秀信任。
就在郭圣通越来越焦虑的时候,她又干了一件“神操作”——在刘秀面前抱怨阴丽华“霸占”皇帝,说“陛下天天在阴贵人宫里,难道忘了当年在河北是谁帮你打天下的吗?”这话可把刘秀彻底惹火了。刘秀当场就翻了旧账:“当年要不是刘扬逼我,我会娶你吗?现在天下太平了,你还不知足,天天闹脾气,哪有一点皇后的样子!”
刘秀这话算是把窗户纸捅破了——他从来没爱过郭圣通,娶她只是权宜之计。郭圣通听到这话,如遭雷击,她终于明白,自己在刘秀心里,从来都只是一个“工具人”。从那以后,她彻底心灰意冷,也不再跟刘秀争吵,只是天天在皇后宫里哭,有时候甚至连朝会都懒得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