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卫宣姜:错嫁卫室风波起,可怜身不由己伤!

公元前701年,也就是卫惠公继位的第四年,右公子和左公子联合起来,发动了叛乱。他们率领军队攻打王宫,喊着“杀了卫惠公,为急子和寿报仇”的口号。卫惠公本来就不得民心,军队也不愿意为他卖命,很快就被打败了。卫惠公没办法,只能带着少数亲信逃到了齐国——他的外公家。

王宫被叛军占领了,宣姜成了叛军的俘虏。右公子和左公子看着宣姜,眼里满是愤怒,他们觉得宣姜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要是没有她,急子和寿就不会死,卫国也不会陷入混乱。有人甚至提议,把宣姜杀了,为急子和寿报仇。

宣姜吓得浑身发抖,她知道自己这次必死无疑。可就在这时候,齐国的国君,也就是宣姜的哥哥齐襄公,派人来了。齐襄公是个很有野心的人,他不想看到自己的妹妹被杀,更不想失去卫国这个盟友。于是,齐襄公派人跟右公子和左公子谈判,说:“宣姜是齐国的公主,你们不能杀她。只要你们不杀她,齐国愿意帮助你们稳定卫国的局势,还会给你们很多好处。”

右公子和左公子虽然恨宣姜,但他们也知道,齐国国力强大,要是得罪了齐国,对卫国没好处。而且,他们发动叛乱的目的是为了报仇,现在卫惠公已经逃了,他们的气也消了一半。于是,他们就同意了齐襄公的条件,不杀宣姜,但也不让她再当太后,而是把她软禁在了王宫的一个角落里。

宣姜再一次陷入了绝望。她本来以为儿子当了国君,自己就能过上安稳日子,可没想到,儿子才当了四年国君就被赶走了,自己也成了阶下囚。她看着窗外的天空,心里充满了迷茫——她这一辈子,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命运要一次次跟她开玩笑,一次次给她“连环暴击”?

就在宣姜以为自己要在软禁中度过余生的时候,齐襄公又给她安排了一门婚事。这门婚事,比上次嫁给卫宣公还要离谱——齐襄公竟然让宣姜嫁给急子的弟弟,也就是卫宣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顽。

宣姜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差点晕过去。她跟公子顽的关系太乱了:她本来是公子顽哥哥急子的未婚妻,后来嫁给了公子顽的父亲卫宣公,现在又要嫁给公子顽。这在当时,简直是违背伦理道德的“乱伦”。

宣姜当然不愿意,她哭着对齐国的使者说:“我已经嫁给了卫宣公,现在又要嫁给公子顽,这要是传出去,天下人都会笑话我们齐国和卫国的!我宁死也不嫁!”

可齐国的使者却说:“这是齐襄公的命令,你不能违抗。”使者面无表情地说,“国君说了,这门婚事是为了稳定卫国局势,也是为了保护你。你要是不嫁,不仅你自己会有危险,逃到齐国的卫惠公也没法再回卫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宣姜的心彻底凉了。她知道,自己从来都是齐国和卫国政治博弈的“棋子”,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当年嫁给卫宣公是这样,现在嫁给公子顽也是这样。她擦干眼泪,点了点头——为了儿子朔能有机会回到卫国,她只能答应这门荒唐的婚事。

就这样,宣姜又一次嫁给了自己名义上的“儿子”。卫国人得知这件事后,又编了一首诗讽刺她,收录在《诗经·邶风·墙有茨》里,诗里说“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意思是墙上的蒺藜扫不掉,宫里的丑事说不得,要是说了出来,那可太丢人了。

嫁给公子顽后,宣姜的日子稍微安稳了一点。公子顽不像卫宣公那么荒淫无道,也不像朔那么心狠手辣,他对宣姜还算尊重。后来,宣姜又为公子顽生下了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分别是公子申、公子毁、公子昭,还有宋桓公的夫人和许穆公的夫人。

有了新的孩子,宣姜的生活似乎有了新的希望。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照顾这些孩子身上,努力忘记过去的痛苦。可她心里始终惦记着逃到齐国的儿子朔,她盼着朔能早点回到卫国,重新当上国君。

公元前688年,齐襄公率领军队攻打卫国,帮助卫惠公复位。右公子和左公子的势力根本抵挡不住齐国的军队,很快就被打败了。卫惠公终于回到了卫国,重新坐上了国君的宝座。

宣姜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激动得哭了出来。她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和儿子团聚,终于可以过上安稳的日子了。可她没想到,卫惠公复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清算当年反对他的人——包括那些支持急子和寿的大臣,甚至还有一些无辜的老百姓。

卫惠公的残暴统治,让卫国人更加不满。没过多久,卫国又发生了叛乱,卫惠公再次被赶走。虽然他后来又在齐国的帮助下复位,但他的国君之位始终坐得不稳,卫国也在一次次的叛乱中变得越来越弱小。

宣姜看着儿子一次次陷入危机,看着卫国越来越混乱,心里充满了无力感。她知道,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当年那场荒唐的婚事,都是当年为了夺位而犯下的罪孽。可她已经无法回头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

更让宣姜伤心的是,她和公子顽生的儿子们,后来也卷入了卫国的权力斗争中。公子申和公子毁为了争夺国君之位,互相残杀,最后公子毁胜出,成为了卫文公。而宣姜,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身体越来越差,精神也越来越萎靡。她再也没有了当年齐国公主的风采,也没有了为子夺位的狠辣,只剩下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妇人,在深宫之中默默等待着生命的终结。

公元前675年左右,宣姜在卫国的王宫里去世,享年大约五十岁。这个一生充满悲剧和争议的女人,终于结束了她颠沛流离的一生。

可宣姜的故事并没有随着她的去世而结束。在后来的历史记载中,她被贴上了“祸国殃民”“红颜祸水”的标签。很多人都认为,卫国的混乱都是因为宣姜——要是她没有嫁给卫宣公,急子和寿就不会死;要是她没有和朔一起陷害急子,卫国就不会陷入权力斗争;要是她没有嫁给公子顽,卫国就不会有那么多伦理丑闻。

甚至连一些着名的历史学家,在提到宣姜的时候,都对她颇有微词。比如《左传》在记载宣姜的事迹时,虽然没有直接骂她,但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批判的意味。《史记·卫康叔世家》里也说:“宣公爱夫人夷姜,夷姜生子汲,以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太子汲母死,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恶太子汲。宣公自以其夺太子妻也,心恶太子,欲废之。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汲于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这段记载把宣姜描述成了一个搬弄是非、心肠歹毒的女人。

可很少有人会想,宣姜其实也是这场悲剧的受害者。她从一开始就没有选择的权利——嫁给卫宣公,不是她自愿的,是被卫宣公欺骗和强迫的;陷害急子,虽然有她的参与,但更多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是在当时残酷的权力斗争中被逼出来的;嫁给公子顽,更是齐国为了政治利益而安排的,她根本无法反抗。

就像《诗经·邶风·新台》里虽然骂了卫宣公,但也隐晦地表达了对宣姜的同情——“燕婉之求,蘧篨不鲜”,姑娘本来想嫁个英俊的少年,结果却嫁了个丑陋的老头,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幸。要是宣姜能自己选择,她肯定会选择嫁给急子,过着安稳幸福的太子妃生活,而不是卷入这场无休止的政治斗争和伦理丑闻中。

而且,宣姜也并非一无是处。她在嫁给公子顽后,努力抚养他们的孩子,其中公子毁后来成为了卫文公,在卫国经历战乱后,努力恢复国家实力,让卫国逐渐走上了正轨。《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文公初立,轻赋平罪,身自劳,与百姓同苦,以收卫民。”卫文公能有这样的成就,离不开宣姜的教育和培养。要是宣姜真的是个“祸水”,她怎么可能教出这样贤明的儿子?

还有,宣姜的女儿们也为齐国和卫国的外交做出了贡献。她的大女儿嫁给了宋桓公,二女儿嫁给了许穆公,通过联姻的方式,加强了齐国、卫国、宋国、许国之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这些,都是宣姜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却很少被人提及。

如果我们能穿越回春秋时期,见到那个坐在新台宫殿里的宣姜,我们会对她说些什么呢?是骂她祸国殃民,还是同情她的不幸?我想,更多的人会选择后者。因为我们知道,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女性的命运往往不由自己掌控,宣姜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参考《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