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乌程归客1

我驻足听了会儿,不禁莞尔。看来新政的宣传已经深入到江南乡野了。

正欲回船,忽听身后有人低呼:李公子?转身一看,是个身着青袍的年轻官员,看着有些面熟。

在下元结,前些日子在长安曾有幸与公子有一面之缘。年轻人拱手道。我这才想起,他是今年新科进士,在杨国忠府上见过。

元结如今被派到江南道巡察新政推行情况,正要去湖州。听说我们要回乌程,他喜道:下官正要往湖州去,不如同行?

于是次日,我们的船队又多了一条官船。元结是个健谈的人,一路上给我们讲了许多新政在地方推行的细节。

最难对付的不是那些世家大族,他苦笑道,反而是地方上的小吏。他们习惯了从中渔利,如今断了财路,变着法子阻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问他可有解决之道,元结神秘一笑:杨相给了尚方宝剑——让百姓直接到州府告状,查实一个严办一个。说着做了个砍头的手势。

船行至太湖时,已是腊月中旬。望着烟波浩渺的湖面,我忽然有种近乡情怯的感觉。两年前从这里离开时,我还只是个逃亡的穿越者,如今归来却已是朝廷的三品大员。

李冶似乎看出我的心事,轻声道:夫君,咱们回家啦。

是啊,回家。我看着远处若隐若现的乌程城墙,心想:这个春节,注定与往年不同了。

朱放正歪在县衙三堂的藤椅上,一手捧着茶盏,一手捏着陆羽刚写好的《茶经》文稿,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陆兄,你这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说法,可有依据?别是胡诌的吧?

陆羽盘腿坐在对面的蒲团上,闻言翻了个白眼:《神农本草经》有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朱兄当县令前好歹也读过几本书,怎么连这都不知?

少挖苦我!我读的书比你喝的茶都多!朱放一骨碌坐直身子,还有这段,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说得妙极!不过依我看,还得加一句酒水最下他促狭地眨眨眼,免得有人拿劣酒冒充好茶。

陆羽刚要反驳,县丞王德全匆匆闯了进来,额头上的汗珠在冬日里格外显眼。

明府!朝廷有牒文到!王县丞双手捧着一封朱漆封缄的公文,气喘吁吁道。

朱放懒洋洋地挥了挥手:新政就忙得不可开交了,怎么又来?你替我署印吧,什么内容?

王县丞嘴角抽了抽,心里暗道:忙得不可开交的是我们,您老人家还不是照样在三堂喝茶?手上却不敢怠慢,利落地拆开封泥,展开公文细读。

明府,京城有位银青光禄大夫携夫人到乌程,说是监督新政实施。那位夫人是乌程本地人,命您先行把她家别院翻修,不日将至。

什么?刚坐在藤椅上的朱放猛地又弹起来,茶盏里的水溅了一身,朝廷还要不要脸?一边推行新政,一边助贪为患!三品大员了不起啊?回趟老家还要地方官修宅子?

王县丞吓得面如土色,连连摆手:明府慎言!这可是三品大员啊!而且这位夫人也是咱们乌程的名人......

三品怎么了?名人怎么了?老子还真看不上!朱放一甩袖子,你去办吧!

王县丞心里叫苦:就知道又是我的差事。他眼珠一转,小心翼翼道:明府不去安排一下?这位夫人您也熟......

我也熟?长安的?谁啊?朱放狐疑地眯起眼。李冶李季兰。

什么?朱放这次蹦得比刚才还高,茶汤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正好淋在陆羽刚写好的《茶经》手稿上。陆羽地一声急忙抢救文稿,朱放却浑然不觉,瞪着眼睛追问:你说谁?

李冶李季兰。王德全又重复一遍,看着县令反常的举动,心里直打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