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骁没笑,只是拍了拍主匠人的肩:“接下来,教所有人怎么造,怎么用,怎么保命。”
当夜,他召集全军将领,宣布霹雳炮正式列装三支主力营,并设立专职炮兵队。每队配工匠两名,负责日常维护与应急处理。
但新的问题接踵而来。
传令依旧靠骑兵奔走,一次调兵往往延误半日。尝试用机关鸟携带密信,可遇风雨便失联。前线曾因延误错失截击良机,李骁记在心里。
他想起李瑶早年提议的“声筒塔”。那是用铜管连接高地哨站,通过喊话传递简令的装置。当时只在几座关口试点,未成体系。
现在,他决定全面铺开。
十日内,洛阳至雁门一线建成十二座声筒塔,每塔间隔二十里,专人值守。普通指令公开传,紧急军情则用暗语编码,重大调动必须双人核验口令。
首日在雁门关模拟突袭,敌情从发现到指挥部响应,仅用一刻钟,比以往快了三分之二。
一名传令兵跑完流程,累得瘫坐在地,嘴里还念着口令数字。旁边老兵拍他肩膀:“你这一嗓子,顶得上十匹快马。”
李骁站在了望台上,看着塔群延伸向北方。他知道这还只是开始。
真正的战场不会按计划进行。风会停,管会堵,人会慌。但他必须让这支军队学会在混乱中听清命令,在黑暗中找到方向。
深夜,西郊大营再次点亮灯火。雷霆营进行最后一次联合作战演练。三支炮队、两支骑哨、一支部械工兵全部到位。李骁亲自坐镇指挥台,发布第一道综合令。
“东翼假退,引敌深入;中路炮火覆盖三百步;西翼骑兵迂回切断后路。预备队待命,听我令旗行动。”
鼓声响起,各部有序展开。炮声轰鸣,烟尘腾起。骑哨飞驰而过,工兵迅速架设浮桥。整个过程如齿轮咬合,不再有迟疑与错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演练结束,将士列队等待训话。
李骁走上高台,取笔在木板上写下十二个字:“兵不在多而在精,胜不在力而在算。”
他命人将这十二字刻于新军训碑之上。
随后,他披上铠甲,登上了望塔。东方尚未发白,北方地平线隐在夜色中。他知道那里可能藏着敌人,也可能只是风沙。
但他不能等敌人来了才准备。
一名副官走上塔台,低声汇报:“三十六处监测点今晨全部联通,中枢已收到第一轮数据。”
李骁点头。
这是父亲李震建立的灾害预警系统,如今也被接入军情网络。天地异动、地脉震颤,都可能预示大军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