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战后重建,休养生息

清晨的露水还挂在稻穗上时,黑风口的田野里已经站满了人。赵勇穿着草鞋,裤腿卷到膝盖,正手把手教几个土着翻地。他手里的犁杖是新打的,铁犁头闪着寒光,插进土里时“噗”地一声,翻起的泥土带着湿润的腥气。

“犁要扶稳,身子往前倾,步子别乱。”赵勇示范着,“这黑土地肥得很,翻深点,明年才能长好庄稼。”

旁边的田里,张大哥正推着独轮车送粪肥。他腿上的伤还没好利索,推得有些吃力,额头上的汗珠子滚进眼睛里,涩得他直眨眼。突然肩上一轻,回头看见天宇正帮他扶着车把,脸上还沾着点泥。

“城主?”张大哥吓了一跳,赶紧想松手。

“别动,推着走。”天宇笑着使劲,“你这独轮车装太满了,得匀着点力。”两人推着车慢慢往前走,车轮碾过田埂,留下两道深深的辙。

“城里调来的红薯苗,你们种得惯不?”天宇问。

小主,

“惯!”张大哥点头,眼里发亮,“刘师傅教我们剪苗、扦插,说这东西耐活,产量还高。俺家那五亩地,一半种水稻,一半种红薯,明年肯定够吃了。”

不远处的水塘边,几个妇人正往水里撒鱼苗。她们手里的木瓢轻轻一扬,银闪闪的小鱼苗就钻进了水里,荡起一圈圈涟漪。负责鱼塘的老李头蹲在塘边,看着鱼苗游走,嘴里念叨着:“慢点长,别急,明年开春就能长到巴掌大了。”

他以前是渔夫,渔船被殖民军烧了,就一直躲在山里。如今华夏城给每个村子挖了鱼塘,放了鱼苗,还派了渔户来教技术。老李头主动来管鱼塘,不要工钱,只求年底能分点鱼给村里的老人孩子。

天宇走到塘边,看着水里的鱼苗,对老李头说:“开春我让工坊做些渔网,再教大家织鱼笼,到时候不光能自己吃,还能拿到集市上去卖。”

老李头咧开嘴笑,露出缺了颗牙的牙床:“那敢情好!俺们这水好,养出来的鱼肯定鲜!”

为了让农田尽快恢复,天宇让人修了三条水渠,把红河谷的水引到各个村子。渠边种上了柳树,枝条垂在水面上,风吹过时,像在水里划着圈。有孩子拿着竹竿在渠边钓鱼,笑声惊飞了水里的蜻蜓,也惊醒了这片沉睡已久的土地。

三、集市喧闹:烟火里的生机

每月初五的集市,是自治区域最热闹的日子。天还没亮,黑风口的集市空地上就支起了摊子:卖菜的、卖布的、修农具的、说书的,挤得满满当当。赶集市的人从各个村子赶来,有拄着拐杖的老人,有抱着孩子的妇人,还有背着背篓的少年,摩肩接踵,笑语声能传到二里外。

张婶今天特意换了件新做的粗布褂子,背着一篓红薯来卖。她的摊子刚摆好,就围来了好几个买主。“这红薯甜不甜?”一个汉子拿起一块掂量着。

“甜!俺家男人翻地翻得深,上的都是农家肥,你尝尝!”张婶递过一块蒸熟的,“不要钱,尝着好再买。”

汉子咬了一口,眼睛一亮:“行!给我来二十斤!”

旁边的摊子上,铁匠刘师傅的徒弟正卖犁头,五把一捆,很快就被抢光了。织布坊的陈大娘带着两个姑娘卖粗布,布上的花纹引得姑娘们围着挑拣。最热闹的是说书先生的摊子,他今天讲的是“华夏军打跑殖民军”的故事,周围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孩子们坐在最前面,听得眼睛都不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