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价值回归——当喧嚣沉淀为本心

“所以,我认为,我们下一阶段的核心战略,不是盲目扩张,不是追逐所有看似性感的风口,而是 ‘价值回归’ 。”陈默斩钉截铁地说出了这四个字。

他详细阐述了“价值回归”战略的内涵:

第一,聚焦核心价值场景。 重新审视我们所有的业务线和扩张计划,评估其是否与我们“构建价值信任基础设施”的核心使命紧密相关,是否真正解决了目标用户的关键痛点。对于那些虽然热门但偏离核心、消耗巨大资源却无法形成独特价值的“机会型”业务,要敢于做减法,果断收缩或放弃。将优势资源集中投入到已经被验证的、能创造坚实价值的核心领域,做深做透。

第二,深化价值创造密度。 在确定的核心领域内,不再仅仅满足于提供工具和平台,要更深入地参与到价值创造的全过程。比如,在智慧农业领域,不仅要提供溯源,还要与合作伙伴一起,探索如何利用数据帮助农户优化种植决策、提升产品品质、对接更优市场价格,真正让“信任”转化为看得见的效益。追求在单一用户、单一场景上创造更厚、更密的价值。

第三,建立价值衡量标尺。 在公司内部,建立一套超越财务数据的“价值考核体系”。将“用户满意度提升”、“合作伙伴收入增长”、“社会正面影响力”等指标,纳入各级团队和个人的核心考核,与“收入”、“利润”等传统财务指标并重,甚至在某些创新业务中赋予更高权重。引导团队关注长期价值,而非短期功利。

第四,重塑价值沟通语言。 在对内对外的沟通中,有意识地减少宏大叙事,多讲用户故事,多展示具体成果。让“价值创造”重新成为“智伞”内部最主流、最受推崇的语言和文化。

陈默的这番话,像一阵清风吹散了些许迷雾,也让在场许多被宏大目标催逼得有些焦虑的管理者,感到一种踏实和清醒。

务虚会结束后,“价值回归”成为了“智伞”新的行动纲领。战略规划被重新修订,一些描绘得天花乱坠但根基不稳的新业务被暂缓,资源更加集中地投向智慧农业、小微金融等核心领域。内部考核指标也随之调整,鼓励团队“深耕”而非“广撒网”。

变化在细微处发生。产品评审会上,人们开始更多地追问“这个功能能为用户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市场方案中,减少了浮夸的辞藻,多了对用户收益的务实分析;就连新员工的面试,也加强了对公司价值理念认同度的考察。

“智伞”这艘船,在经历了一段高速扩张、难免有些偏离航向的航行后,进行了一次关键的“价值纠偏”。它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调整了姿态,将船头更加坚定地对准了那片名为“创造真实价值”的北极星。外面的世界依然喧嚣,资本市场依然充满诱惑,但“智伞”的舵轮,被一颗回归本初、更加沉静的心稳稳握住。他们深知,唯有创造真实、可持续的价值,才是穿越一切周期与泡沫的终极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