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价值回归——当喧嚣沉淀为本心

王磊事件的处理,如同一场精心实施的外科手术,既切除了病灶,又尽可能保留了机体的活力。“刚柔并济”的原则在“智伞”内部深入人心,制度不再是冷冰冰的束缚,而是被赋予了理解的温度。国际化业务在优化后的治理体系下稳步推进,东南亚市场的几个项目逐渐步入正轨,虽然再未出现爆发式增长,但根基却扎得更稳、更深。

然而,陈默却隐隐感到一种新的不安。这种不安并非源于某个具体的危机或挑战,而是来自一种整体性的氛围。随着B轮融资的成功、国际化步伐的迈出、以及媒体上越来越多的曝光,“智伞”似乎正被越来越多的光环所笼罩。内部会议上,听到“估值”、“赛道”、“生态壁垒”、“颠覆性”等宏大词汇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当初那个朴素的、“连接微小,成就无限”的创业初心,那些关于如何真正为一个个具体的农户、小店、消费者创造“信任价值”的深入讨论,似乎变得不那么常被提及了。

这种氛围在一年一度的公司战略务虚会上达到了顶点。会议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度假村举行,气氛热烈。各事业群负责人轮番上台,展示着令人振奋的业绩数据和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PPT上满是复杂的架构图、陡峭的增长曲线和充满诱惑力的市场蓝图。

林薇展示了金融科技事业群计划进军“跨境供应链金融”的蓝图,描绘着连接全球供应商与采购商的巨大网络。

刘强提出了社区平台“下沉市场”攻略,目标是覆盖全国数以万计的县域和乡镇。

新任的价值网络事业群负责人,则激情澎湃地阐述着将“信任链”技术拓展至知识产权保护、数字艺术品确权等新兴领域的巨大潜力。

台下,年轻的经理和骨干们眼神发光,兴奋地交流着,仿佛已经看到了“智伞”成为下一个商业巨无霸的景象。

陈默坐在台下,安静地听着,眉头却微微蹙起。他注意到,在所有这些宏大的叙事中,很少听到具体用户的故事,很少讨论某个合作农户因此增加了多少收入,某个社区小店因为溯源系统多卖了多少商品,某个消费者因为“智伞”的背书而避免了怎样的消费陷阱。大家的关注点,似乎更多集中在了“规模”、“边界”和“想象空间”上。

会议间隙,他听到两个年轻产品经理在咖啡机旁兴奋地讨论:“如果我们能把IP确权这块做起来,估值起码再翻一倍!”“是啊,那个赛道现在超级火!”

陈默的心沉了一下。他意识到,“智伞”可能正站在一个危险的岔路口:是继续沿着“价值创造”的路径深耕,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能为用户解决真实问题、创造切实价值的地方?还是被资本和市场的喧嚣所诱惑,盲目追逐风口,不断拓展看似性感却可能偏离核心能力的“新边界”?

晚上,陈默临时改变了议程。他没有安排分组讨论,而是让会务组在草坪上生起篝火,让所有参会者围坐在一起。没有PPT,没有麦克风,只有跳动的火焰和夜晚的虫鸣。

“今晚,我们不开会,只聊天。”陈默的声音在安静的夜空下显得格外清晰,“我想请大家暂时忘掉那些数据、图表和蓝图。我们回到最开始的地方,聊聊你们加入‘智伞’以来,记忆最深的一个瞬间,或者一个用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