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翠冠茶品质溯源MVP”系统在测试环境跑通,如同在实验室里成功培育出了一株珍稀幼苗,让“灯塔”小组和核心管理层兴奋不已。但这株幼苗能否在真实市场的风雨中存活、生长,才是真正的考验。陈默决定,立即启动小范围的真实环境试运行。
首批五百罐贴着NFC溯源标签的特制包装“云山翠冠”,被小心翼翼地运抵沃尔森在本市的五家核心门店,悄然上架。与此同时,一场低调的线上推广活动在“智伞”的社区平台和云山茶业的公众号上同步启动,引导感兴趣的消费者前往指定门店购买体验,并扫码查看溯源信息。
试运行启动后的第一天,陈默、方哲、林薇和刘强齐聚在公司的运营监控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系统的各项数据:标签激活数量、扫码查询次数、查询用户地理位置、页面停留时长等等。技术团队则严阵以待,准备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系统bug。
第一天,数据平稳。激活标签120个,扫码查询85次,平均查询时长约30秒。看起来,一切正常。
然而,真正的反馈,在第二天开始从各个渠道汇集过来,远比数据要复杂和尖锐。
首先是由刘强负责的客服热线和线上反馈渠道。一位购买了茶叶的老年消费者打电话来抱怨:“小姑娘,你们这个标签怎么弄啊?我手机碰了半天没反应,我儿子回来才弄好,说是要打开什么NFC功能?太麻烦了!就不能搞个简单的二维码吗?”
另一位中年消费者在社区平台留言:“扫码进去看到了产地、检测报告,还有那个什么‘品质评分’,听起来是挺高级。但说实话,我咋知道你们这些数据是不是真的?还不是你们自己写上去的?感觉有点多此一举。”
更让团队措手不及的反馈来自沃尔森超市一线。林薇紧急沟通后了解到,仓库收货时,手持扫描设备与NFC标签的识别成功率并非百分之百,偶尔需要多次尝试,无形中增加了几秒钟的收货时间。对于分秒必争的物流环节,这几秒钟的积累引起了仓库操作员的轻微抱怨。此外,有门店店员反映,偶尔有消费者在货架前尝试扫码失败后(因手机不支持NFC或未开启功能),会转而询问店员,增加了店员的工作量,而大部分店员对此系统一无所知,无法有效解答。
最核心的质疑,则来自市场本身。一周的试运行数据汇总显示,扫码查询的转化率(即购买者中扫码查询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六十五左右,并未达到预期的百分之八十。而且,第二次扫码查看详细数据的比例更低。线上推广带来的增量销售效果也不明显,大部分购买者还是沃尔森原有的目标客群。
“消费者似乎……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在乎这个‘价值信任’?”刘强看着数据报告,语气有些沮丧,“或者说,我们提供的‘信任’,还不是他们最关心的那个点?”
方哲眉头紧锁,技术上的小瑕疵他可以快速组织修复,比如优化NFC识别算法、开发兼容二维码的备用方案。但消费者对溯源数据本身的信任问题,以及看似“不痛不痒”的市场反应,却触及了“方舟”计划的核心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