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部门的抱怨则集中在:“项目成本核算不清,很多隐性成本(比如技术人员的加班投入)没有计入,导致项目表面盈利,实则亏损。合同付款条件不清晰,回款催收缺乏流程,坏账风险在累积。”
这些声音,被原原本本地记录、整理。陈默组织核心管理层,花了整整三天时间,闭门分析这些痛点,将其归纳为四大核心流程问题:商机到合同(OTC)流程混乱、项目交付流程失控、技术支持流程低效、财务核算与回款流程脱节。
针对这四大痛点,四个专项小组同时成立,由各部门负责人牵头,限期拿出流程优化方案。
林薇负责的OTC流程小组,率先拿出了成果。他们引入了“销售漏斗”管理概念,将潜在客户从初步接触、需求确认、方案报价到最终签约,划分为清晰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推进标准和必须完成的动作。例如,在进入方案报价阶段前,必须填写《客户需求确认表》,并由技术部门和交付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方案可行性及资源匹配度。
他们还牵头制定了公司第一份《标准产品与服务清单》,明确了不同产品和服务的功能边界、交付标准、报价范围和交付周期。销售人员在清单范围内可以与客户灵活组合,超出清单范围的,则必须启动“定制项目评审流程”。这套体系,就像给销售团队配备了清晰的“菜单”和“厨规”,既保证了灵活性,又杜绝了“乱开空头支票”的现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方哲领衔的项目交付流程小组,则借鉴了敏捷开发和传统项目管理的优点,设计了一套适合“智伞”的“柔性交付框架”。所有项目被划分为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输入输出物和决策评审点(例如,在规划阶段结束时,必须产出详尽的《项目计划书》,并由项目管理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方可进入执行)。
特别关键的是,他们引入了“变更控制委员会(CCB)”机制。任何客户提出的需求变更,都必须提交CCB(由项目、技术、商务代表组成)评估其对项目范围、成本、进度的影响,并形成正式的《变更确认函》由客户签字确认后方可实施。这一机制,有效地遏制了需求的无限蔓延,保护了项目团队,也让客户在提出变更时更加审慎。
技术支持流程的优化则由运营部负责。他们快速搭建了一个在线知识库,将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整理成文,并开发了智能客服机器人,引导客户先行自助查询。对于必须人工介入的问题,则建立了分级响应机制,根据问题紧急程度和影响范围,设定不同的响应和解决时限,确保关键问题能被优先处理。
财务流程的梳理则更加细致。财务部门与项目管理部门紧密协作,建立了“项目全成本核算模型”,将项目人员的人力成本、分摊的公共成本、软硬件采购成本等全部纳入项目成本考核。同时,将项目回款与项目关键里程碑绑定,设定了明确的“里程碑确认-开票-催款”流程,并将回款率纳入了项目团队的绩效考核。
方案设计完毕,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推行。习惯了过去那种“一句话就干活”、依靠默契和人情办事的团队,对这些看似繁琐的流程充满了抵触情绪。
销售老王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搞这么复杂?填这个表那个表,等评审完,黄花菜都凉了!我们以前那种灵活机动不是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