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回总部,士气大振。这证明了标准化方法论的有效性,也证明了“智伞”模式在跨区域复制上的可行性。
然而,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不同地区的商业文化、政府关系、甚至语言习惯都存在差异,标准化手册无法覆盖所有情况,需要区域经理具备很强的灵活应变能力。
同时开拓多个区域,对总部的技术支持、运营支持和资金结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台虽然已经建立,但面对并发请求的增加,压力骤增。方哲和技术中台团队不得不连夜优化系统架构,提升并发处理能力。
资金层面,虽然现金流回正,但支撑多个区域同时进行市场开拓和试点,资金消耗速度再次加快,林薇必须更加精准地调控现金流,确保不断链。
五、 滚雪球效应与生态初现
尽管挑战重重,但成功的模式复制一旦启动,便开始产生滚雪球效应。
A市的成功案例,迅速被制作成新的宣传素材,用于在其他目标区域进行推广,说服力大大增强。
随着接入的核心企业增多,“智伞”平台上的数据资产愈发丰富,数据洞察事业部提供的“信用微粒”模型也变得更加精准,反过来又增强了其对资金方的吸引力,形成了“更多数据-更好风控-更多资金-更多客户”的良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在某个区域深耕后,“智伞”开始有机会将数据洞察、社区服务甚至边缘安全等不同事业部的能力进行组合,为当地客户提供更综合的解决方案。例如,在为一家核心企业服务的同时,可以将其园区内的配套小微企业纳入社区服务网络,提供员工消费信贷、内部结算等增值服务。
一个围绕“产业毛细血管”的微小商业生态,开始初现雏形。
陈默在听取各区域进展汇报后,冷静地总结:“我们只是证明了这条路可以走通,并且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比任何时候都更注重‘质量’和‘深耕’。每一个新开拓的点,都必须像恒远一样,扎下根去,形成牢固的根据地。速度可以慢一点,但脚步一定要稳。”
乘胜追击的号角已经吹响,“智伞”这艘刚刚修复了些许创伤的船,正小心翼翼地、却又坚定地驶向更广阔,也必然更风急浪高的大洋。活下去的目标未曾改变,但他们的视野和雄心,已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