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哲的技术团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应对工业协议(如OPC UA、Modbus)的复杂对接;需要处理海量、高速的物联网传感器数据;需要将系统稳定性(可用性需达到99.99%以上)和安全性提升到工业级、金融级的标准;需要深入理解并遵守各行各业极其严苛的法规与安全规范。
这意味着大量的底层技术重构、艰苦的资质认证(如ISO ,SOC2, 乃至行业特定的安全认证)以及与传统工业软件巨头的艰难对接。
然后,是探索“破局点”,寻找意志坚定的灯塔客户。 陈默知道,进入全新领域,必须找到那些同样具有远见、愿意共同探索的“灯塔客户”。
他们不再广撒网,而是聚焦于那些在数字化转型中最为迫切、且拥有决策魄力的行业领军企业或具有改革意识的大型国企。林薇的团队调整了谈判策略,不再急于签单,而是与潜在客户进行深度的、共同的技术与业务规划,甚至愿意投入前期资源进行小范围的概念验证(POC),以证明价值,建立信任。
最后,是调整“耐心与考核”,拥抱长周期。 陈默明确告知董事会和管理层,“产业深水区”的拓展,将是投入巨大、周期漫长、充满不确定性的“长征”。他调整了相关团队的绩效考核方式,不再强调短期收入,而是更关注“战略客户突破”、“能力里程碑达成”和“行业影响力建立”,为这场远征准备好足够的战略耐心。
“格局破壁”的行动充满了未知与挑战。第一次与那家大型钢铁企业的技术对接POC,因对方一套老旧系统的兼容性问题而一度陷入僵局;向电网公司提出的方案,因涉及基础设施安全,经历了层层极其严苛的技术评审。
然而,正是这种直面最复杂问题的过程,也在倒逼“智伞”进行着最深刻的进化。他们的技术变得更加坚韧,团队对产业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当“智伞”与那家钢铁企业联合发布的“特种钢材全生命周期可信管理平台”成功上线,并获得行业权威机构认可时;当他们的“可信绿电”方案在某个区域性电网试点中,成功提升了新能源消纳效率时——所有人都明白,“智伞”已经不再是过去那家只在“轻”领域打转的公司了。
陈默在“破壁行动”阶段总结会上,看着屏幕上那几个刚刚点亮在“产业深水区”地图上的、虽然微小却意义非凡的光点,沉声说道:“‘格局破壁’,破的不是市场的边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边界。当我们敢于离开温暖的浅滩,驶向未知的深海,我们看到的将是截然不同的风景,收获的也将是更加坚实的成长。这片‘产业深水区’,将检验我们技术的成色,锤炼我们团队的韧性,最终,也将决定我们这家公司真正的格局与未来。”
“智伞”通过这场主动的“格局破壁”,强行将自身的战略视野和能力边界,推向了一个更宏大、更艰难的竞技场。这虽然意味着短期内更高的投入和不确定性,却也为他们打开了通往万亿美元级产业互联网市场的巨大想象空间。他们的征途,从此不再是星辰大海间的几点渔火,而是那承载着全球经济命脉的、深不可测却蕴藏着无限可能的广袤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