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开一看,是一块巴掌大的澄泥砚,砚台背面刻着简化的云纹,线条正是照壁上那种带“气口”的样式。
“找巷口的老石匠刻的,”你献宝似的拿起砚台,“他说,这纹路得用‘侧刀’刻,刀锋斜着走,才能带出风的劲儿。你写论文时用它磨墨,说不定灵感就来了。”
我捏着那块砚台,指腹蹭过那些带着刀痕的纹路,忽然想起你视频里拍的照壁。
老茶馆的青砖被雨水泡了几十年,可那些云纹依然像在动,就像你刻在砚台上的这些线条,明明是死的石头,却透着一股活气。
后来,我重写论文时,特意加了一段关于“纹样生命力”的分析,举的例子就是茶馆照壁和你带来的砚台。
领导看了直夸“有生活气息”,我没说,这气息里混着西安老巷的胡辣汤香,混着你跟老掌柜讨教时的碎碎念,还有石匠刻刀磨过石头的沙沙声。
此刻,阳光透过纱窗落在砚台上,背面的云纹在桌面上投下细碎的阴影,像被风吹动的样子。
我忽然明白,你从西安带回的哪是什么纹样,是你把我随口说的“看不懂”,变成了“我替你去看看”的心意。
就像这砚台里的墨,要慢慢磨才会浓,这世间的懂得,也从不是站在原地等着对方过来,而是你往我的天地里走几步,我往你的世界里凑几分,哪怕脚下的路不一样,眼里的光却能照到一块儿去。
我正想着,手机弹出一条消息,是你发来的:
“清迈夜市有一家老木匠,说能在木牌上刻泰文,要不要把‘青柠虾片’四个字刻成摆件?”
我笑着回:
“别折腾了,赶紧回来,我用你带的砚台磨墨,给你写篇‘代码美学与古纹曲线’的论文,保证比你的UI设计报告有格调。”
你秒回了一个龇牙的表情,后面跟着一句:
“行啊,到时候我用你的论文当产品灵感,做个‘云纹动态壁纸’,要是卖爆了,分你一半版权费。”
阳光正好,砚台里的墨香混着虾片的青柠味漫开来。
我忽然觉得,这世间最妙的,从不是谁完全懂谁的世界,而是你愿意为那点“她可能会在意”,在自己的轨道外,绕个小小的弯,就像汉代云纹末端那个轻勾,不多,却恰好把两颗心勾在了一起。
原来你记住的,从来都不是那些郑重其事的“想要”。
前年夏天,我生了一场病,住院时总念叨医院食堂的小米粥太稀。
你每天下班坐一个小时地铁过来,保温桶里装着你妈妈教的秘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米要提前用温水泡三小时,煮的时候加一颗蜜枣,最后撒一把枸杞。
有天,护士进来换药,看见你蹲在走廊给保温桶换热水,笑着说:
“你先生对你可真上心。”
你挠挠头没说话,等护士走了才凑到床边,从口袋里摸出一颗水果糖:
“刚才在楼下便利店看见的,橘子味,像你小时候总偷偷藏在铅笔盒里的那种。”
那时候我才发现,你掌心的温度总比常人高一点,大概是因为总揣着一些热乎乎的惦记。
你总说我是个“生活细节盲”。
我分不清家里的盐罐和糖罐,每次炒菜都要喊你来看;
我记不住交水电费的日期,手机日历里的提醒全是你设的;
就连我自己的生日,都是你前一天晚上在蛋糕店排队时,发消息问我“要草莓还是芒果馅”,我才猛然想起。
可你记得我喝咖啡要加两勺奶,记得我看电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