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京城出事

文臣武将 慕城玖 2140 字 1天前

顾尘卿随父亲抵达时,太和殿广场已人头攒动。他目光扫过百官队列,一眼便瞧见了站在外戚队伍前列的李丞相——这位皇后的亲兄长,昨日还在朝堂上隐晦提议“公主及笄礼当简办以省国库”,被墨相以“尊礼制、重教化”驳回。此刻他正与身边的户部尚书私语,眉头紧锁,眼神时不时瞟向太和殿入口,满是不耐。

“莫与他对视,更别起冲突。”顾太傅压低声音提醒,顾尘卿颔首应下,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黏在通往太和殿的御道上。按礼仪,公主需从韵卿宫出发,经承天门、午门,再沿御道行至殿内。他掐算着时辰,心一点点悬起,仿佛那御道尽头等着的,不是盛大典礼,而是刀光剑影的战场。

忽然,远处传来三声清脆的钟鸣,穿透力极强。紧接着,礼官高声唱喏,声音洪亮如钟:“昭阳公主——驾到——”

百官瞬间噤声,齐齐转身面向御道方向。顾尘卿屏住呼吸,抬眸望去——赵善身着朱红翟鸟纹冕服,头戴七尾珠冠,在八名宫女与四名礼官的簇拥下缓步走来。初升的朝阳洒在她身上,冕服上的金线熠熠生辉,珠冠上的东珠折射出温润的光,将她那张清丽的脸庞衬得愈发端庄雍容。她的步伐从容稳健,每一步都精准踩在礼官唱喏的节拍上,没有半分慌乱,唯有眼底深处,藏着一丝超越年龄的沉静与锐利。

顾尘卿的心脏猛地一缩,像是被无形的手攥紧。他见过她病弱时的脆弱,见过她佯装失忆时的疏离,却从未见过她这般模样——一身冕服加身,便如凤凰涅盘重生,自带皇家威仪,仿佛天生就该站在这太和殿上,受百官朝拜。可他偏偏从这份威仪中,读出了孤勇,像独自立于风雪中的寒梅,明知前路艰险,仍要傲然绽放。他握紧了藏在袖中的手,指节泛白,在心底一遍遍祈祷,盼着今日的大典能顺顺利利,盼着那些暗处的算计都能落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善沿御道前行时,目光平静地扫过两侧百官。与顾尘卿视线相接的刹那,她微微颔首,算是无声的招呼,随即收回目光,坦然望向太和殿内端坐的帝后。皇后见她走来,连忙起身,眼中满是真切的欣慰与疼惜;皇帝则依旧面无表情,只是在她行至丹陛之下时,微微抬了抬下巴,示意礼官启动仪式。

及笄礼的流程繁琐而庄重,依循古制步步推进。“始加”环节,皇后亲自为赵善戴上一支素雅的木簪,象征着少女时代的落幕;“再加”之时,皇帝的胞姐长公主上前,为她换上一支雕刻精美的银簪,寓意着她已具备承担皇家责任的能力。前两环节皆顺遂无波,百官纷纷躬身行礼,口中恭贺之声不绝。顾尘卿悬着的心稍稍放下些许,可目光扫过李丞相时,却见对方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冷笑,刚落下的心又瞬间悬起。

终于到了最为关键的“三加”环节——按规制,需由宗室中辈分最高、德行最隆的荣安太妃,为她戴上象征昭阳公主身份的赤金嵌宝簪,完成从少女到成年贵族的蜕变。荣安太妃手持金簪,刚要上前,李丞相突然大步出列,高声道:“陛下,臣有一事启奏!”

全场哗然。及笄礼乃国之大典,流程神圣不可擅扰,此时出列启奏,无疑是公然坏了规矩。皇帝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眉峰紧锁:“李丞相,大典正在进行,有何事不能待礼毕再说?”

“陛下,此事关乎祖宗礼制,关乎皇家颜面,臣不得不说!”李丞相躬身叩首,声音却愈发洪亮,“昭阳公主虽为皇家血脉,却自幼体弱多病,此前更遭逢意外变故。臣听闻,公主至今未曾行过‘开蒙礼’。按《礼记·内则》所载,‘未开蒙者,不可行及笄大礼’,臣恳请陛下暂缓‘三加’仪式,待公主补行开蒙礼后,再完成这及笄大典!”

这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沸水,百官瞬间议论纷纷。顾尘卿的脸色“唰”地变了——所谓“未开蒙者不可行及笄礼”,纯属李丞相断章取义。赵善自幼便由他父亲亲自教导,《诗经》《礼记》皆能通读背诵,甚至能提出独到见解,怎么可能未曾开蒙?李丞相此举,分明是借礼制之名,行质疑赵善身份之实,最终目的是动摇“昭阳”封号的合理性。他气得浑身发紧,下意识地往前迈了一步,想要出言反驳,却被身边的顾太傅死死拉住手腕。

顾太傅用力摇头,示意他不可冲动。顾尘卿只能硬生生停下脚步,目光焦急地投向丹陛之上的赵善。让他意外的是,赵善依旧稳稳地站在原地,身姿挺拔如松,脸上没有丝毫慌乱,仿佛早已预料到会有这般变故,眼底甚至还带着一丝淡淡的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