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梁小龙的飓风拦截机瞬间加速,不到三分钟就抵达喷发区域。他没有直接用气流干扰弹——火山气流带着大量火山灰,爆炸可能导致灰层堵塞固化器滤网。只见他激活念动力,在固化器前方形成一道无形的“空气墙”,将高温气流硬生生挡在外侧,同时操控拦截机低空飞行,用机翼产生的气流将火山灰吹向远离设备的方向。
“固化器,关闭吸入舱,启动滤网清洁程序!”梁小龙对着设备控制系统大喊。
固化器立刻响应,滤网收缩后,内部的高压气流装置启动,将附着的火山灰吹净,随后重新展开,吸入效率恢复正常。玛亚特山的喷发很快平息,留下的火山灰被地表清理机器人迅速铲走,固化器的部署得以继续推进。
“你小子,念动力用得越来越熟练了。”李扬的声音在通讯频道里带着笑意,“不过别太耗力,后面还有八十台固化器要部署,保存体力。”
“放心!这点活儿不算啥!”梁小龙擦了擦额头的汗,操控拦截机飞向第六台固化器的着陆点,“等把CO?搞定,咱们就该拖小行星加速自转了,到时候我还想跟歼星舰比一比谁飞得快!”
小主,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小行星带“特洛伊群”,尤达大师派遣的两艘帝国级歼星舰——“银河守护者号”与“自由二号舰”,正缓缓穿梭在密集的陨石之间。这里的小行星多为冰质与岩石混合结构,直径从几百米到几十公里不等,其中两颗编号为“T-73”和“T-89”的小行星,正是李扬团队选定的目标——直径均为500公里,含水量40%,总质量8×1021kg,足以通过撞击为金星提供足够的角动量。
“‘银河守护者号’传感器已锁定T-73小行星,距离300公里,表面冰质层厚度约100公里,内部岩石结构稳定,无明显裂隙。”歼星舰指挥官的声音通过时空锚点传输到“马里奥二号”,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T-73的全貌——这颗小行星呈不规则球形,表面覆盖着淡蓝色的冰层,偶尔有陨石撞击形成的环形坑,“准备启动牵引光束,将其固定在舰体后方。”
“自由二号舰”也同步锁定了T-89小行星。两艘歼星舰的腹部突然展开巨大的“牵引光束发生器”,淡蓝色的能量束从发生器射出,精准击中两颗小行星的核心位置。在牵引光束的作用下,T-73和T-89缓缓脱离原有轨道,朝着歼星舰的方向移动,最终稳定在舰体后方50公里处,像两颗被“牵着走”的巨型冰球。
“牵引光束负载正常,小行星移动速度10公里/小时,预计五天后抵达金星轨道。”指挥官汇报着数据,语气中带着对星战科技的自信,“途中会经过三个陨石密集区,我们已调整航线,并用能量护盾覆盖小行星,避免冰层受损——这些水对后续金星蓄水至关重要。”
李扬看着屏幕上被牵引的小行星,心中算了一笔账:两颗小行星的含水量约为1.28×101?kg,撞击金星后,冰层汽化形成的雨水能填满伊师塔地高原的低洼区域,形成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的“北极海”,正好解决金星液态水短缺的问题;而撞击产生的角动量,能将金星的自转周期从243天缩短至72小时,为后续昼夜交替和大气环流稳定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