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博弈术

第一幕: 秦宫处

长安城前秦皇宫,虽已是深夜,太极殿东堂依然灯火通明。

年轻的秦王苻坚,披着一件貂皮大氅,正伏案批阅奏章。

烛光摇曳,映照着他棱角分明的脸庞,眉宇间虽带着疲惫,眼神却依然锐利有神。

堂内温暖如春,与殿外凛冽的寒风,形成鲜明对比。

四角的青铜兽炉中,上好的兰香炭静静燃烧,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陛下,夜已深了,该歇息了。”内侍小心翼翼地提醒道。

苻坚头也不抬,朱笔在竹简上勾画。

“还有几份紧急军报,看完便歇。你去让人准备些羹汤来。”

“是。”内侍躬身退下。

苻坚揉了揉太阳穴,继续阅读,来自各地的奏报。

自他通过政变,取代暴君苻生登基以来,几乎日日如此勤政。

朝廷初立,内有宗室不稳,外有强敌环伺,丝毫不敢懈怠。

殿门轻声开启,一阵冷风,随之卷入。

苻坚不悦地抬头,却见一人披着满身风雪走了进来,不是内侍,而是丞相王猛。

“景略?这么晚了,有何急事?”苻坚惊讶地问道。

王猛通常不会,在深夜不经通报,直接入宫。

王猛神色凝重,走到案前,从怀中取出一物,放在苻坚面前的案几上。

那是一块暗红色的玉佩,形状不规则,边缘锐利,在烛光下泛着幽暗的光泽。

“这是?”苻坚疑惑地拿起玉佩,入手冰凉,质地非凡,显然不是凡品。

他仔细端详,发现玉佩表面,有些难以辨认的纹路,似乎曾被摔碎过。

“陛下可还记得,石虎的‘血玉麒麟’?”王猛低声道。

苻坚闻言,手微微一颤,玉佩差点脱手。

他当然记得,羯赵暴君石虎,最珍爱的宝物之一,据说来自西域。

通体血红,被雕成麒麟形状,象征着石虎的权威与残暴。

“这是...那麒麟的一部分?”苻坚的声音,不由自主地压低了。

王猛点头:“正是,据来使说,冉闵起兵时,将此玉摔碎,以示与羯赵决裂。”

“大部分碎片都已丢弃,只留此一块在身边,警醒自己勿忘初心。”

苻坚凝视着手中的碎玉,久久不语,他能想象那场景。

冉闵那个,被称为“武悼天王”的男人,将象征石赵暴政的血玉麒麟,狠狠摔碎。

碎片四溅,如同他与胡人政权,彻底决裂的决心。

“来使何在?”苻坚终于问道。

“在臣府中暂歇,此人名叫墨离,是冉闵的心腹谋士。

穿越慕容氏的重重防线而来,九死一生。”王猛道,“他带来冉闵的口信…”

“今日援手,他日必报,若冉闵得存,关东之地,愿与大秦共分之。”

苻坚猛地抬头,眼中精光一闪:“好大的口气!”

“他如今自身难保,竟还敢许诺,分土封疆?”

王猛平静地说:“正因自身难保,才需重诺相许。陛下,这是难得的机会。”

苻坚站起身,在堂中踱步。貂皮大氅拖在地上,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冉闵如今,形势如何?”他忽然问道。

“据来使说,冉军突围后,仅存不足两万人。”

“困守太行山中,粮草将尽,伤兵满营。”

“慕容云紧追不舍,慕容恪大军,也在回师途中。”

“若无外援,覆灭只是时间问题。”王猛禀报道。

苻坚停下脚步,望向窗外。长安城的灯火在寒夜中明灭,更远处则是无尽的黑暗。

“陛下,”王猛继续道,“冉闵虽处境艰难……”

“但其人勇武非凡,在汉人中威望极高。”

“若能得存,必是慕容燕国心腹大患,这对我们而言,有利无害。”

苻坚转身,目光如炬:“你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援助冉闵?”

“不是无偿援助,而是一场交易。”王猛嘴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用我们暂时富余的粮草兵仗,换取将来,在关东的话语权。”

“即使冉闵,最终失败,我们也损失不大。”

“但若他成功立足,前秦便将不费一兵一卒,获得东出的跳板。”

苻坚沉思良久,缓缓道:“但冉闵以杀胡闻名,手段酷烈。”

“我们若助他,恐失羌、氐诸部之心……”

王猛摇头:“陛下多虑了。政治无非利害二字。”

“诸部首领若知此举,可削弱慕容氏,只会暗中称快。”

“慕容燕国近年来日益强盛,已成关中心腹之患。”

苻坚走回案前,拿起那块血玉碎片,在手中把玩。

“让朕想想……,明日早朝,议一议此事。”

王猛微微躬身:“陛下圣明。但请速决,冉闵军恐怕撑不了多久。”

苻坚点头:“朕明白。你先回去,好生款待来使,但勿让他与外人接触。”

“臣遵旨。”王猛行礼告退。

苻坚独自站在殿中,手中的血玉碎片,冰凉刺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仿佛能从中感受到,冉闵的决绝与勇武。

也能感受到,中原大地上,无尽的杀戮与鲜血。

“武悼天王...”他轻声自语,眼神复杂。

第二幕: 朝堂争

次日清晨,前秦皇宫太极殿,百官依序而入,分列两侧。

氐族贵族与汉人官员,各自成群,界限分明。

朝堂上的气氛,有些微妙,显然已有风声传出。苻坚端坐龙椅,面色平静。

王猛立于文官首位,眼观鼻,鼻观心,仿佛一切与他无关。

例行朝议后,苻坚清了清嗓子,开口道。

“昨日,有客自河北来,带来冉闵的消息。”

朝堂上顿时一阵骚动,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苻坚继续道:“冉闵如今困守太行,粮草将尽,遣使求援,诸卿以为如何?”

话音刚落,一位氐族老臣,立刻出列反对。

“陛下万万不可!冉闵以杀胡立名,手段残忍,与我大秦非是一路。”

“若援助此人,恐寒了国内,诸胡部族之心!”

随即有几位氐族大臣附和:“是啊陛下…”

“冉闵凶名在外,乃天下公敌,大秦岂可与之交往?”

这时,一位汉人官员出列反驳:“此言差矣!”

“冉闵虽手段酷烈,然其反抗暴虐,保护汉民,乃汉家英雄。”

“大秦若施以援手,必能收获中原汉民之心。”

又一位大臣补充道:“冉闵与慕容燕国为敌,正是牵制慕容氏的最佳人选。”

“助冉闵,便是削弱慕容氏,对我大秦有百利而无一害。”

朝堂上,顿时分为两派,争论不休。

氐族贵族多持反对态度,担心援助冉闵,会损害前秦在胡人中的声誉。

汉人官员则多支持援助,认为这既能削弱慕容氏,又能收买汉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