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顺微微点头:“陷阵营已整装待命,但敌方狡诈,留一支精锐以防伏击为妥。”
李儒走向地图,摊开道:“我先前观察,此处有小村,或可在此藏匿部分兵力。”
"孝父,你已令陷阵营精锐潜伏此村,待主公于官渡与敌决战时,若对方真有伏兵,便交由陷阵营处理。
"
"遵命!"高顺目光微凝,虽有疑虑,却明白李儒从无轻率之策,问道:"是否需告知主公?"
李儒笑意淡然:"你先派兵,我自会于明日禀明主公此事。
"
高顺颔首离去,身影隐入夜幕。
李儒尚未从谋略中回神,帐外忽传风声急促。
一探子入内,躬身禀报:"军师,探得确凿,敌轻骑已在北谷设伏,约五千之众。
"
李儒眉心紧锁,忧思更甚。
他起身至地图前,指向北谷:"此处距官渡不远,若敌执意出伏,我军退路堪忧。
"
探子续言:"另,敌军伏点非止一处,南径亦留其踪迹。
"
李儒深吸一口气,局势愈发严峻。
敌既布伏北南,显然是欲围歼于此,两面夹击。
忽忆及高顺所述小村,所遣精锐恰为良策。
见敌伏布局周密,李儒决意增派兵力,确保全歼伏军。
翌晨,天未破晓,大营已喧嚣如沸。
刘煜,年轻主公,亦早至李儒帐前。
"李儒,昨夜高顺与汝何议?"语气透着疑惑。
李儒扼要陈明,提及小村部署。
刘煜点头肃然:"吾亦感敌无意正面对决,汝等谋划,吾全力支持,须时刻警醒。
"
李儒深知此主少年老成,虽资历尚浅,见识与胆魄远胜常人。
十余日间,敌我双方的动态成为战场关注的核心。
每至夜色降临,双方斥候便展开激烈交锋,力求探明对方虚实。
一日薄暮,高顺携众将步入李儒营帐,神情从容:“军师,探子查明,敌军布下三路伏兵,约五万人马,已准备妥当,只待决战时倾巢而出,陷阵营必可将其尽数剿灭。”
李儒颔首微笑:“孝父费心了,主公正候你二人前去,一同商议。”
二人即刻前往刘煜主帐,只见灯火通明,沙盘详列战局。
刘煜立于图前,见二人到,眉宇舒展:“孝父、军师,请近前。
朕欲与二位商讨此役之策。”
高顺趋步拱手:“主公有令,末将万死不辞。”
刘煜指向地图,沉声言:“敌军虽有伏兵三处,然其真正威胁在官渡,因其为敌军主力所在。”
李儒附和:“主公所见极是。
敌军敢于官渡静候,必因以为我军不知其伏兵之计。
今既知其布局,自当反制。”
高顺眼中寒光一闪:“我方不妨设伏以诱敌,使其伏兵齐出,再以主力击溃。”
刘煜略作沉吟:“如何实施?”
高顺答曰:“可散布谣言,称我军欲强 渡,制造激烈交战假象,引诱伏兵出击。
而后,陷阵营可从后方突袭,一举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