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惊蛰初鸣,暗流蚀心

“撤!快撤!”王石头低沉的声音响起。数十名夜枭营士兵毫不恋战,如同来时一样,借着烟雾和地形的掩护,迅速消失在暮色之中。只留下遍地哀嚎的赵军士兵、熊熊燃烧的粮车,以及空气中弥漫的血腥味、焦糊味和那令人心悸的“嗡嗡”余响。

同样的场景,在数日内于赵铁柱后方多处上演。小型军械库被焚毁,巡逻队遭遇灭顶打击,落单的辎重队人间蒸发…每一次袭击都伴随着那可怕的蜂鸣和瞬间爆发的死亡之雨。赵军后方人心惶惶,“鬼蜂弩”的恐怖传说如同瘟疫般蔓延。

而几支深入漠北边缘、试图窥探契丹动向的夜枭营小队,也遭遇了契丹游骑。在付出一定代价后,他们同样用“惊蛰”的初啼,给傲慢的契丹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几具被扒光了有价值物品、尸体上插满三棱短矢的契丹骑兵,被悬挂在枯树上,成了最血腥的警告路标。

掠夺而来的粮草、铁料、皮革源源不断地运回朔方,如同给濒死的巨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工坊的炉火燃烧得更加旺盛,“惊蛰”弩的数量在缓慢而坚定地增加。

* * *

帅府书房,油灯如豆。

李长天面前摊着两份截然不同的文书。一份是王石头送回的捷报,详细记录了数次成功袭击的斩获;另一份,则是一封来自黑石堡,盖着赵铁柱帅印的密信。

信的内容出乎意料。

并非战书,而是…求和?或者说,试探性的停战提议?

信中措辞委婉(对赵铁柱而言),称此战乃“奸人挑拨,同室操戈”,实属不幸。愿以“黄河为界,互不侵犯”,并“归还部分被俘朔方将士”以示诚意。信中甚至隐晦提及,若李长天有意,可“共商大计,清君侧,靖国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归还部分被俘将士”…

李长天的目光死死钉在这几个字上。朔方城破时,确实有不少来不及撤走的伤兵和老弱被俘…陈墨,是否也在其中?这个念头如同毒蛇,瞬间噬咬着他的心。

韩章站在一旁,脸色凝重:“狼帅,此信…诡诈异常!赵铁柱新败,后方被袭,此时求和,必是缓兵之计!归还俘虏?更是无稽之谈!他恨不得将我们碎尸万段,岂会如此好心?其中定有陷阱!”

李长天没有说话。他拿起那封密信,凑近油灯。粗糙的纸张,熟悉的帅印,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虚伪的焦灼。他仿佛能看到赵铁柱在灯下写下这些文字时,那张因愤怒和算计而扭曲的脸。

荒原暖流在体内奔腾,带着冰冷的杀意,也带着一丝…对那渺茫可能的、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渴望。

他缓缓将信纸移向跳跃的火焰。

火舌贪婪地舔舐着纸角,迅速蔓延,将那些虚伪的字句和诱饵般的承诺吞噬,化作扭曲的焦黑和飞散的灰烬。

“告诉赵铁柱的使者,”李长天的声音在火焰燃烧的噼啪声中响起,冰冷得没有一丝温度,“想谈?让他亲自来朔方城下,跪着谈。”

火光映照着他冷硬的侧脸,那幽蓝的火焰在眼底深处无声燃烧,仿佛连最后一丝对“生还”的微弱希冀,也随着那封信,一同化为了灰烬。复仇之路,唯有以血铺就,再无回旋余地。而在这条路上,任何一丝软弱的迟疑,都可能成为致命的陷阱。

拓跋明月不知何时出现在书房门口,静静地看着那跳动的火焰和火焰前如同磐石般的身影。她清晰地感觉到,李长天体内那股力量,似乎随着这封信的焚毁,变得更加凝练、更加冰冷,也更加…危险。他心中的某些东西,正在被这无休止的战争和沉重的责任,一点点地蚀刻、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