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的阳光炽热得像泼了一层熔金,却被颐年堂前院的梧桐树叶筛成细碎的光斑,落在青石板上,像撒了一地的碎金子。前院的空地上,摆着十多张藤椅,围满了前来学习的老人与儿女,约莫有五十余人 —— 有白发苍苍的阿公阿婆,有推着轮椅来的偏瘫老人,还有年轻的儿媳、女婿,每个人手中都捧着一本墨家机关纸制作的《老年食疗录》。这纸是终南山韧皮混圣火草纤维制成的,质地柔韧,不怕折、不怕潮,书页边缘泛着淡金的圣火草纤维光泽;书上用彩墨画着老年常见病症的食疗方,还配着简单的制作步骤图(如小米粥的熬煮步骤、养生糕的压模方法),图旁用大号字体标注着 “少油”“少盐”“软烂” 等注意事项,方便老人看清、看懂。
这是灵枢与素问开设的 “老年食疗课堂”—— 他们知道,很多老人因牙口不好、消化弱,吃饭成了难题;有的儿女不懂老年饮食养护,给老人吃油腻的红烧肉、甜腻的糕点,导致老人积食、腹泻;有的老人则因口味重,吃太多盐,伤了肾脏。开设这课堂,就是想教大家用 “食养” 代替 “药养”,让老人通过日常饮食调理身体,既安全又舒服。
素问站在临时搭起的木台上,身着淡紫襦裙,裙摆被风吹得轻轻飘动。她手中捧着《老年食疗录》,声音温和却坚定,像春风拂过麦田:“各位阿公阿婆、兄弟姐妹们,老年人体质弱,脏腑像用久了的旧锅,经不起猛火煮,所以‘用药不如食养’—— 食养既能补充营养,又能调理身体,不会伤着根本。今日我先教大家‘健脾养胃食疗方’,适合牙口不好、容易积食的老人。”
她翻开《老年食疗录》,指着其中一页:“三岁以下的孩子吃粥要稀,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吃粥也要稀 —— 小米要选新米,颗粒饱满的,提前泡一个时辰;山药要选面山药,蒸熟后捣成泥,与小米一起熬,熬的时候要不停搅拌,避免糊底,粥要熬得像浆糊一样,不用嚼就能咽;若有便秘的阿公阿婆,可在粥快熬好时加少许芝麻粉,芝麻要磨得细如面粉,能润肠通便,比吃泻药安全 —— 泻药吃多了会拉得浑身无力,芝麻粥只会让排便顺畅。”
台下的张阿公听得格外认真,他身边的小宝帮他扶着《老年食疗录》,还在关键步骤旁画小圈。“爷爷,” 小宝小声说,“我回家就给您熬粥,再加点您爱吃的红枣,红枣要去核,煮得烂烂的。” 张阿公笑着点头,眼中满是欣慰,伸手摸了摸小宝的头:“好,爷爷等着喝小宝煮的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灵枢此时端着一盘 “养生糕” 走上台,盘子是青瓷制的,上面铺着油纸,糕块有麻将大小,用黑米、核桃、枸杞制成,还加了少许蜂蜜调味;糕块上用模具压成了 “福”“寿” 字样,看起来既好看又有福气。“阿公阿婆,这糕是按道家‘五谷养身’理念做的,” 灵枢将盘子递到台下,让大家传着尝,“黑米补气血,核桃健脑子,枸杞明目,都是对老人好的东西;糕要蒸得软糯,凉了也不会硬,牙口不好的阿婆也能吃。饿了的时候吃一块,既能解馋,又能补身体,比吃糖果健康 —— 糖果吃多了会坏牙,这糕只会让身子更硬朗。”
李阿婆接过一块 “寿” 字糕,放在嘴里慢慢嚼,不用费力就能咽下去,脸上露出笑容:“好吃!不粘牙,我这没牙的嘴也能吃!之前总爱吃糖,牙都坏了,疼得睡不着,现在有了这糕,再也不用吃糖了。”
墨松此时端着一个青瓷桶走过来,桶里装着 “清热解暑汤”,汤里放着西瓜皮(去绿皮,切小块)、金银花、甘草,汤面上泛着淡淡的甜味。“各位阿公阿婆,” 墨松用小碗盛出汤,分给大家,“这汤适合夏季喝,西瓜皮要选带点红瓤的,清热解暑效果好;金银花要选含苞待放的,甘草要切薄片,煮半个时辰就能喝;汤要凉温后再给老人喝,不能喝冰的,以免伤脾胃 —— 老人的脾胃像怕冷的小孩,一着凉就会闹脾气。”
老人们纷纷品尝汤品与糕点,前院的气氛热烈而温馨,像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聊天。一位推着轮椅的偏瘫老人,由女儿喂着吃了一块养生糕,嘴角沾了糕屑,女儿笑着帮他擦掉,老人也跟着笑,眼中满是幸福。“之前总不知道给我爹做什么吃,” 女儿笑着说,“做硬了他嚼不动,做甜了他牙疼,现在有了这些食疗方,再也不用愁了!以后每天换着花样做,让我爹吃得开心、吃得健康。”
可就在这时,一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突然捂着肚子喊疼,脸色苍白,额头渗出冷汗,他手中剩下的半块养生糕竟泛着幽绿,像被墨汁染过。“不好!食物被动了手脚!” 灵枢快步上前,取过那块糕,用指尖捻起一点,发现糕中竟混着极细的黑色粉末 —— 是戾毒粉!他立刻取来试毒叶,贴在糕上,“滋啦” 一声,叶片瞬间焦黑 —— 是残踪气!“余孽混进人群中,在食物里加了残踪气!他们想让老人吃了染病,让儿女误以为我们的食疗方有问题,从而对我们的医道产生怀疑!”
墨松立刻从药箱中取出圣火灰烬,用干净的棉布包着,分给各位儿女:“大家别慌!用圣火灰烬轻轻擦拭手中的食物与餐具,就能净化残踪气!这灰烬是圣火草烧成的,对老人无害,擦完后食物还能吃,大家放心!” 说着,他还亲自示范,用手指蘸着灰烬,轻轻擦拭那块泛绿的糕,幽绿的颜色很快就消失了。
素问则蹲在腹痛的老人身边,取来三根极细的银针,快速刺入老人的中脘、足三里、内关三穴,动作快而准,老人的腹痛很快就缓解了。“阿公别担心,” 素问轻声安抚,“您只是吃了一点带戾毒的糕,我们已经用针灸缓解了,再喝一点圣火草煮的水,就能彻底好。我们绝不能让余孽得逞,绝不能让他们伤害老人,破坏我们的食疗课堂!”
老人们与儿女纷纷行动起来,有的用手指蘸着圣火灰烬擦拭食物,有的帮忙照顾腹痛的老人,有的则警惕地看着周围,防止有人再搞破坏。张阿公紧紧抱着小宝,用圣火灰烬轻轻擦拭手中的糕,心中愈发坚定: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他都要学会这些食疗方法,不仅自己能吃好,还能教给村里其他老人,让大家都能健健康康地安享晚年,不辜负灵枢、素问与墨松的教导。
四、未时心理关怀解忧思:暖心慰藉安老心
未时的阳光已不似午时那般炽热,像被稀释过的金液,洒在颐年堂的 “解忧轩” 里。轩是木质结构的,屋顶盖着青瓦,屋檐下挂着一串风铃,风一吹就发出 “叮铃” 的轻响,像孩童的笑声;轩内摆着四张藤椅,围着一张青石桌,桌上放着棋盘、茶具,还有一盘刚炒好的瓜子;墙上挂着老人的书画作品 —— 有歪扭的 “寿” 字,有简单的梅花图,还有一首抄录的唐诗,每幅作品旁都贴着红色的纸条,写着 “张阿公作”“李阿婆画”,满是温馨;角落里还放着一个小书架,摆着《三字经》《千字文》等简单的书籍,方便老人阅读。
这里是灵枢与素问专为老人设立的 “心理关怀室”—— 他们知道,老年人不仅需要身体健康,更需要心理健康:有的老人因儿女不在身边,觉得孤独;有的老人因手脚不便,觉得自己没用;有的老人则因害怕死亡,整日愁眉苦脸。这些负面情绪像毒素一样,会慢慢侵蚀老人的身体,让他们生病。所以他们开设了解忧轩,陪老人下棋、聊天、听他们讲故事,让老人感受到温暖与价值。
小主,
灵枢与素问来到这里时,几位老人正围着棋盘下棋 —— 张阿公坐在西边,膝盖上盖着小棉毯,手中握着棋子,眼神专注;李阿婆坐在东边,戴着助听筒,时不时与旁边的王阿婆说句话;还有两位老人坐在旁边观战,时不时出出主意。看到灵枢与素问进来,张阿公笑着招手:“灵枢先生,快来!我这棋艺,今天还没遇到对手呢!你陪我下一盘,让我赢你一局!”
灵枢笑着坐下,拿起黑色棋子:“阿公棋艺高,我可不一定能赢。不过下棋能修身养性,让心情舒畅,对身体也好 —— 道家讲‘心平则气和’,心情好了,气血也会走得顺畅,膝盖的疼也会好得更快。” 说着,他落下一颗棋子,“阿公,您可别让着我,拿出真本事来。”
张阿公哈哈一笑,落下一颗棋子:“我才不让你呢!我要让你知道,我虽然老了,脑子还没糊涂!”
素问则坐在李阿婆身边,听她讲年轻时的故事。李阿婆手里拿着一个旧帕子,帕子上绣着一朵早已褪色的梅花,她轻轻摩挲着帕子,眼神飘向远方:“我年轻时,也是村里的巧手,绣的手帕能卖不少钱,村里的姑娘出嫁,都来求我绣帕子;后来嫁给我家老头子,我给他绣了不少鞋垫,他穿着我绣的鞋垫,走再多路也不觉得累。现在老了,眼也花了,穿针都要半天,手也抖了,绣出来的线歪歪扭扭,什么都做不了了,只能在家吃闲饭。” 说着,她的眼眶红了,声音也带着几分哽咽。
素问握住李阿婆的手,她的手粗糙却温暖,像老树皮一样。“阿婆,您可别这么说,” 素问的声音温和得像春日里的阳光,“您现在能下棋、能聊天,还能教我们年轻人讲故事,这就是您的价值啊!您看墙上您画的梅花,虽然简单,却很有精神,比我们年轻人画得好;而且您记性越来越好,昨天还能背出《静夜思》,以后还能教小宝背诗、绣帕子,怎么会没用呢?”
李阿婆听了,破涕为笑,用帕子擦了擦眼泪:“你这姑娘,真会说话。不过我现在确实开心多了,之前总觉得自己是累赘,儿女上班我还在家添麻烦,现在每天来这里下棋、聊天,晚上也能睡好了,儿女都说我气色好了很多。”
就在这时,坐在角落的王阿公突然沉默下来,他独自坐在藤椅上,手里拿着一个旧茶杯,眼神空洞地望着地面,时不时叹气,连棋子掉在地上都没察觉。灵枢走过去,坐在他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阿公,您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心事?跟我们说说,说不定我们能帮您想办法。”
王阿公抬起头,眼中满是疲惫与孤独,他叹了口气,声音像生了锈的铁器:“儿子在外地做官,一年都不回来一次,儿媳妇也跟着去了,家里就我一个人;白天还好,能去门口坐着看看人,晚上就不行了,房子空荡荡的,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总觉得活着没意思,还不如死了干净。”
灵枢心中一酸,他知道这种孤独的滋味 —— 很多老人都是这样,儿女为了生计在外奔波,留下他们独自在家,像被遗忘的旧物。“阿公,您别难过,” 灵枢的声音带着几分沉重,却又满是真诚,“以后您常来颐年堂,我们陪您下棋、聊天,中午还能在这里吃饭,不会让您一个人;我们还会组织老人出游,下个月去城外的桃花山,那里的桃花开得像火一样,您年轻时去过,现在再去看看,说不定能想起很多开心的事。”
王阿公眼中泛起光亮,像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他紧紧抓住灵枢的手:“真的能去桃花山?我年轻时跟我家老婆子去过一次,她还在桃花树下给我唱过歌,现在她走了,我再也没去过,都忘了桃花是什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