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总第208章)平静的新世界与不平静的科研之路

科研-08握着比指甲盖还小的螺丝刀,精准对准旧探头的固定螺丝,转速调至低速,每拧下一颗螺丝,就用磁吸头吸起,放进贴有“旧探头配件”标签的盒子里。

林轩在一旁盯着全息投影屏,屏幕上放大了传感器内部结构,红色线条标注着禁止触碰的能源线路,确保操作零失误。

短短三分钟,旧探头就被完整拆下,露出接口处的金属触点。

“下一步,装立体量子探测器,科研-08递配件,科研-07负责对接,我来校准角度。”

林轩从防静电盒里取出新探测器,探测器底部有12个精准触点,与传感器接口完美匹配,“这一步可得对准了,差半毫米,可能就捕捉不到粒子轨迹了,之前的功夫全白费。”

科研-07小心翼翼地将探测器对准接口,屏幕上的对位辅助线实时对齐,偏差值从0.5mm慢慢降至0,“咔嗒”一声轻响,探测器成功卡入。

紧接着,科研-08递来专用焊接笔,林轩握着笔,将探测器与接口的触点逐一焊接。

焊接时,他特意放慢速度,眼睛死死盯着全息屏上的焊点温度,确保稳定在230℃:“温度高一点,元件就烧了;低一点,焊点不牢固,后面设备一震就掉,可不能出岔子。”

每焊完一个,屏幕上就会跳出“焊点合格”的绿色标识,直到最后一个焊点完成,林轩才松了口气:“探测器算装好了,接下来校准参数,这又是一道坎儿,要是参数偏了,照样抓不到精准轨迹。”

待探测器装好,林轩立刻蹲到控制台前,启动校准程序,第二步操作正式开始:“现在校准粒子捕捉器参数,先把探测频谱锁定在刚才测到的时空粒子专属频段,科研-07,帮我调出频谱调节界面,实时同步曲线变化;科研-08,准备好抗干扰滤镜,参数不对就立刻更换。记住,咱只有两次试错机会!滤镜换多了,应急能源不够支撑后续程序编写。”

所谓时空粒子专属频段,具体数值为1.2×101?Hz,这一频段是刚才靠基础传感器实测出来的,也是目前唯一能精准匹配这片核心区时空粒子振动频率、且不受混沌杂波干扰的参数,锁定该频段,才能为后续捕捉粒子轨迹筑牢基础。

全息屏上很快浮现出一条起伏的蓝色频谱曲线,林轩指尖滑动,拖动锁定框慢慢向目标频段靠近,心里跟着七上八下:“1.1×101?Hz,偏差10%,曲线还乱着;1.15×101?Hz,偏差5%,曲线稳了点……再往回调一点,1.2×101?Hz!”

科研-07在一旁实时播报:“1.2×101?Hz,偏差0!”

锁定瞬间,蓝色曲线立刻变得平稳,只在目标频段内有细微波动,屏幕上同步跳出“粒子捕捉信号稳定”的提示。

小主,

林轩拍了下大腿:“太好了!参数校准过了,接下来就是写程序,这才是最难的,要是算法错了,没法识别衰变节点,设备还是个摆设。”

最后一步编写轨迹分析程序,林轩直接将科研舱的高性能计算模块调至满功率,屏幕上瞬间弹出密密麻麻的代码窗口,他盯着窗口,手指却顿了顿:“核心算法用大一统理论基础框架,但得改改,外面宇宙的算法,搁这不一定好用,得结合刚才测到的时空粒子数据,调整衰变识别逻辑。”

他指尖在虚拟键盘上飞快敲击,敲一会儿就停下来,盯着屏幕上的模拟粒子轨迹,眉头皱成一团:“不对,这样写,没法区分时空粒子和其他杂粒子的衰变,容易漏计。”

说着就删掉一段代码,重新编写,每输入一段新代码,旁边的注释窗口就同步显示逻辑说明,他还会特意让科研-07同步模拟运行:“科研-07,跑一遍这段代码,看看衰变识别准确率多少。”

“模拟运行中,准确率82%,存在漏计风险。”科研-07的播报让林轩又皱起眉,他盯着代码反复看,突然想到问题所在:“忘了加粒子特征筛选了!得先筛出时空粒子的专属特征,再识别衰变,这样准确率才高。”

修改完代码,再让科研-07模拟,准确率一下子涨到98%。

就在他准备往下写粒子衰变计数模块时,注释窗口突然弹出一行提示:“建议在粒子衰变计数模块的‘节点识别逻辑’段落后,加个‘轨迹断裂识别’。”

林轩扫了一眼,眼睛立刻亮了:“对!我怎么没想到这个!粒子衰变时轨迹会有0.1秒的短暂断裂,加上这个,就能把‘衰变’和‘粒子正常移动’分清,准确率能到100%,不会漏计也不会误计!”

他立刻补充代码,写完后长舒一口气:“总算把计数模块理顺了,接下来就看编译能不能过,要是编译错误多,还得一点点找问题,时间可不等人。”

科研-07在一旁实时同步代码编译进度,屏幕上的进度条慢慢攀升,编译错误提示始终为0,林轩的目光就没离开过进度条,嘴里还小声念叨:“千万别出错误,千万别出错误……”

科研-08则负责调试自校准循环模块,调试了两次都出了问题,第一次校准后,计数会中断,第二次校准精度又不够。

林轩凑过去看了看数据,很快找到原因:“校准程序和计数程序的链路冲突了,把校准时间往后调0.2秒,避开计数节点;再把校准精度参数调高一档,确保每1000次衰变校准一次,还不影响计时。”

科研-08按他的建议修改后,再次调试,自校准模块终于正常运转,每完成1000次粒子衰变计数,设备就会自动校准,校准过程中,计数数字依旧平稳跳动。

林轩看着操作台上初具雏形的设备,先停下手里的代码编写,指尖轻轻点了点机身:“功能差不多理顺了,得先给它定个名,不然后续调试、记录都不方便。这玩意儿核心是靠量子共鸣,捕捉时空粒子的稳定衰变信号,还能同步感知星核源晶与周边力场的能量波动,相当于给这片无常规时空概念的区域,锚定了‘时空基准与能量参照’,既要体现‘感知万象’,又要突出‘共鸣核心’……就叫‘万象共鸣仪’!”

敲定名字,他才继续推进后续设置:“接下来把‘万象日’的定义写进程序,就按‘时空粒子完成1000次标准衰变+万象共鸣仪完成一次完整自校准循环’来算,总时长定为1个万象日,这样‘时间’就有准头了,不用再瞎猜。”

末了,他还特意给这台仪器加了可视化提示机制,“每过一个万象日,万象共鸣仪的三根天线就同步闪三次淡金光,核心水晶柱泛起一圈金色涟漪,仪表盘上直接跳累计日数,不用查数据,一眼就懂,省得后面忙起来,还得翻一堆数据找时间。”

编写过程中,全息屏上实时模拟着设备运行效果:银白色粒子轨迹在屏幕上流动,每衰变一次,计数数字就跳一次,从1慢慢涨到1000;随后,自校准模块启动,屏幕上出现“校准中”的提示,进度条走完后,“校准完成”弹出。

此时,三根虚拟天线闪了三次金光,水晶柱泛起涟漪,仪表盘上的“万象日”数字从0变成1,效果完全符合预期。

不知过了多久,当科研-07弹出“程序编译完成,与设备100%适配”的提示时,林轩才缓缓直起身,长舒了一口气。

操作台上,一台通体银白、拳头大小的仪器静静躺着,顶部三根纤细天线展开如花瓣,机身中央的透明水晶柱泛着淡淡微光,这正是“万象共鸣仪”。

他按下启动键,天线立刻同步亮起,全息屏上瞬间浮现出清晰的时空粒子轨迹,计数模块开始跳动,水晶柱也随着粒子流动轻轻闪烁。

“成了!真的成了!”林轩拿起万象共鸣仪,指尖传来稳定的能量震颤,看着屏幕上跳动的计数与清晰的粒子轨迹,眼眶都有点发热,从一开始的毫无头绪,到赌一把试捕粒子,再到一次次调试设备、修改代码,每一步都怕失败,现在总算熬过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立刻将万象共鸣仪抱回指挥舱,稳稳接入主控台。

随着启动键按下,三根探测天线缓缓展开,像十二组花瓣状探测臂的迷你版,向四周发射出基于大一统理论设定的特殊频率能量波。

这波频能精准“筛选”出时空粒子,不与其他能量产生干扰。

很快,能量波如声波遇障反弹般,带回了时空粒子的轨迹数据,全息屏上当即显现出两条清晰曲线:一条是粒子衰变前的直线轨迹,一条是衰变后的扩散轨迹,先后顺序一目了然。

这一探测结果清晰表明,尽管这片核心区域时空概念异常,但时空粒子的衰变仍遵循稳定的先后逻辑,时间线性并未彻底湮灭,只是被深层扭曲。

同时也印证了万象共鸣仪的探测精度与抗干扰能力完全达标,可作为这片混沌中的可靠时空参照。

林轩盯着屏幕松了口气,还好,时间线性并未完全消失,只是被扭曲得“藏”了起来。

更让他安心的是,万象共鸣仪已自动启动粒子衰变计数与自校准程序,往后不用再瞎猜“时间”,看一眼探测天线的闪烁与仪表盘的数字,便知过了多少个“万象日”。

林轩伸手轻轻触碰万象共鸣仪的水晶柱,指尖传来稳定的能量震颤,像一颗定心丸,让他连日紧绷的神经终于稍稍放松。

此前在漫漫长路上,他既要对抗意识被撕裂的痛苦,又要盯着不断下滑的能源读数焦虑不已。

更要命的是,这一路本就没有时空概念,连多估算、多使用一点能量,都成了奢望。

而此刻,有了这片稳定的安全区域、巨量的星核源晶,再加上能标定时空的万象共鸣仪,他终于有了底气,从容去探索、研究这个虽险象环生,却极可能暗藏天大造化的时空新世界。

30.4 开启快子负物质奥秘探索

林轩的手掌贴上泛着珍珠母光泽的“万象共鸣仪”操作面板,指尖蹭过冰凉的纳米涂层时,连力道都下意识放轻了几分,谁能想到,能量逆冲乱流带内部的核心区,竟这般平静。

外头动辄撕裂空间、搅得能量乱作一团的狂暴,在这里半点不见,这份反常的安宁,像一颗石子投进心湖,漾开层层涟漪,也勾起了他强烈的探究欲。

这台设备,是他亲手画图纸、逐行写程序,足足盯了三个万象月才组装完成的“心血”,小到每一个焊点的温度,大到核心算法的逻辑,他都反复核对过。

如今,它就是自己闯这片混沌的“敲门砖”,能不能摸清快子的超光速轨迹、读懂负物质的能量脾气,全得靠它。

他借着万象共鸣仪的初步观测功能调试了片刻,很快就有了更惊人的发现:在外界,快子与负物质本是水火不相容的“死对头”,哪怕只是轻微触碰,都会引发能量坍缩,连粒子轨迹都会搅得紊乱不堪;可在此地,这两种物质居然出奇地温顺平和,没有丝毫对抗的迹象。

亮银色的快子超光速掠过,暗紫色的负物质雾团便会轻轻“让道”,反倒像契合的伙伴般,循着某种看不见的规律,在微观世界里和谐共处。

这一幕,更让他迫切想揭开这片核心区的秘密,以及这两种物质在此地“和解”的缘由。

林轩盯着万象共鸣仪中央的启动键,指尖悬在半空两秒才按下,他心里清楚,首先要啃的“硬骨头”很明确。

要靠这台设备,把快子和负物质的每一个“小动作”都抓得明明白白,再也不用对着模糊的数据猜来猜去,为后续让它们“乖乖听话”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