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总第204章)九墟阶圆满与四级高等宇宙文明的成功进阶

艾丽娅带着材料团队在补给舰上忙得脚不沾地,每批模块出库前都要经过他们的严密检查。“老洛头,你那批涂层的稀释比例再调调!”

她对着通讯器喊,“刚测的传导效率差0.5%,别等装上去才发现问题!”洛克斯在工程舰上举着检测仪微微一笑:“放心小艾,咱这化学配比比调炸酱面酱还准,马上给你改好!”

马洛克带着物理组穿梭在各艘战舰的护盾控制室,手把手教工程师们调试参数。“反制引力波频率得跟解绑雾超力场精准匹配,比例差一点、数值偏一丝都不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指着屏幕上的波形,语气严肃,“这就像收音机找台,差半格就没信号,实战里要是参数对不上,护盾可就形同虚设了!”

几位工程师点点头,指尖慢慢拖动调节滑块。

屏幕上,代表反制引力波的金色曲线与代表解绑雾超力场的蓝色曲线缓缓靠近,最终精准咬合。

此时两者频率比恰好稳定在2:1,误差控制在0.01×1022Hz以内,完全符合实战标准。

马洛克盯着数据确认无误,才在验收单上郑重画勾。

维克斯和泽尔负责全体战舰信号同步,确保500艘战舰的模块能实时共享环境数据。

“小泽,把引力湍流的预警阈值再调低0.02G!”维克斯盯着数据流,“青砾星偶尔有磁暴,得让模块提前反应!”

“收到!”泽尔指尖飞快地在操作屏上滑动,调出预警参数面板,“正在下调阈值,0.02G调整完毕,现在模块能提前0.5秒捕捉湍流信号!”

就这样,从青砾星的日出到日落,轨道上的工程灯光连成一片。

旧护盾的金属碎片被回收熔炼,新模块的淡蓝色指示灯逐舰亮起,500艘战舰像被重新镀了层金边。

林轩每天都会来到不同战舰上巡查,量子态意识流扫过正在换装的护盾,能清晰感知到模块里的能量流动。

有时他会帮工程师指出接线偏差:“左边那根线再挪0.3厘米,不然会挡住力场通道,跟家里电线没接好一个道理!”

半年后,最后一艘战舰完成换装,当所有模块同步启动时,淡金色的引力波沿着舰群铺开,在青砾星的绿辉中形成一片璀璨的“力场光带”,500艘战舰的护盾换装工程,圆满结束!

换装刚收尾,能源补给便紧锣密鼓地展开。三艘大型补给舰停靠在舰群中央,伸出数十条银白色的输能管道,如同巨鲸的触手,分别对接每艘战舰的能源舱。

青砾星陨石矿提炼的氦-3燃料,通过管道源源不断输送进去,仪表盘上的能源储量数值稳步上升。

同时,暗物质晶体原料也被分批运送到各舰的材料储备舱,为后续模块维护提供保障。

伊芙带着能量组穿梭在补给现场,每小时核对一次各舰的补给进度:“华夏号主舰能源已装满,战舰编队还有20艘没补完!”

她对着主控台汇报,手指在屏幕上标记出未完成补给的战舰位置,“按这速度,明天清晨就能全部补完,不耽误出发!”

第二天拂晓,当青砾星的第一缕绿光洒向轨道,最后一艘战舰的能源舱指示灯变绿,500艘战舰的能源补给全部完成。

随着启航指令下达,500艘战舰依次启动推进器,淡蓝色的尾焰在宇宙中连成一片,缓缓驶离青砾星星域。

舷窗外,新换装的淡金色护盾在星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林轩站在华夏号的观测舱里,看着整齐的舰群,对身边埃隆等人说:“以前咱见了解绑雾得绕着走,现在有这500艘‘硬茬子’,该轮到咱主动了!”

接下来,华夏舰队没敢有半分松懈,在驶离青砾星半年后,就在途经的“碎星带”星域拉开架势,展开“多线作战”实战考验。

这片星域散落着数不清的岩石碎片,恰好能模拟复杂战场环境,三架改装后的解绑雾发生器,像三只潜伏的毒蜘蛛,分别钉在舰队左、右、后三个方向的虚空锚点上。

随着测试指令下达,三股银灰色雾流同时喷涌而出,左路雾流像奔腾的潮水般汹涌,右路雾流似锋利的刀锋般急袭,后路雾流则如厚重的幕布般笼罩,三面包抄着朝500艘战舰扑来,若是换做以前的防御系统,恐怕刚接战就得出现能量分配紊乱。

但此刻,反解绑雾模块的“分频处理”技术宛如一位精准的“能量调度官”。

每艘战舰的淡金色护盾瞬间分成三个独立“防御隔间”,每个隔间针对对应方向的雾流“量身定制”反制引力波。

左路隔间的引力波频率微调至1.45×1022Hz,像给潮水筑了道隐形堤坝。

右路隔间稍提0.02×1022Hz,正好卡住刀锋的“刃口”。

后路隔间按雾流密度压了0.01×1022Hz,避免能量做无用功。

最终500艘战舰的护盾光膜始终凝实如初,连半粒雾流粒子都没漏进来,多目标威胁被轻松化解。

这轮测试不仅验证了“分频处理”技术的实战性,更证明华夏舰队已能实现单舰多区域同步防御,打破了以往“一舰一防”的局限,战场应变能力直接跃升一个层级。

可新的问题很快浮现,星际航行中,模块全程满功率运行就像汽车一直踩油门,没半天能源就见了底,“护盾续航”成了舰队的一块心病。

马洛克带着物理组扎进实验室,最终拿出了“脉冲式反制”方案。

这套方案像给模块装了个“智能节能开关”,平时模块处于低功耗“打盹”状态,只靠电磁力撑起一层薄如蝉翼的“探测网”,好比哨兵睁着眼睛警戒,却不浪费多余体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旦捕捉到解绑雾的超力场信号,0.03秒内就能“惊醒”,瞬间切换到满功率模式,反制引力波立马成型。

等雾流消散,又能立刻“回笼打盹”,把能耗降下来。

经模拟巡航测试,这套方案让模块能耗直接砍去60%,单次充能从原先撑4小时,变成能扛12小时连续待命,哪怕遇到突发情况频繁切换模式,续航也能稳定在8小时以上,长期巡航的能源焦虑被彻底打消。

地球历2938年底,反制装置的衍生品“力场破封炮”研发成功。

这一装置不再满足于“被动防御”,而是能主动撕开强力解绑雾的封锁。

它以“引力-强核力共振模块”的原理为基础,通过强化1.46×1022Hz的引力波强度,形成高强度的“反超力场脉冲”,可强行切断解绑雾内部的四力关联,就像用锋利的剪刀剪开一张密不透风的网。

测试那天,三艘模拟敌舰释放的解绑雾在宇宙中形成一道数十米厚的“雾墙”,华夏号率先启动“力场破封炮”,一道金色光束直射雾墙。

只见原本密不透风的雾墙瞬间裂开一道宽达三十米的口子,内部的四力关联被彻底打乱,再也无法凝聚。

紧随其后的数十艘战舰主炮立刻开火,精准命中模拟敌舰的能源舱。

这意味着,华夏舰队不仅具备了“主动防御”能力,更拥有了“主动突破”的战术优势,战场空间被大幅拓宽。

林轩站在观测舱里,瞅着窗外慢慢散了的雾墙,手指头轻轻蹭着舷窗,语气里满是感慨:“想当初对着那解绑雾一点儿辙没有,到现在五百艘战舰又能防又能打,还折腾出能破解绑雾封锁的炮,这步哪儿是简单的技术突破啊!”

他回头瞅向埃隆他们,乐着补充:“这说明咱是真把四力大一统高阶规律给琢磨透了,不是光会背公式,是能把规律变成实打实的战斗力!”

埃隆凑过来笑着点头:“可不是嘛!以前见着那雾墙就头大,现在不光能防住,还能反手破了它,这底气全是实打实的技术给的。咱这四级高等科技算是玩明白了,可不是纸上谈兵!”

华夏舰队继续朝着宇宙深处航行,500艘战舰的淡金色护盾在星光下熠熠生辉。这一次,他们不再是面对四级高等文明解离武器时的“被动防御者”,而是手握反制利器、能主动开拓的“星际开拓者”,华夏文明向四级高等文明迈进的路上,一道关键的技术壁垒,被彻底打破。

26.3 九墟阶意外到达圆满境界

地球历2939年秋的华夏号,九层虚空乱流模拟舱的防护盾泛着冷硬的银辉。

林轩站在舱内,看着控制台显示的“高危级乱流参数”,这是他冲击九阶圆满的最后一道坎:“虚与实的自由转换”。

按修炼要求,他既要能完全融入虚空规避威胁,又要能瞬间脱离虚空将能量转化为战力,且转换过程中能量不能有丝毫损耗,意识流更不能紊乱。

此前在六层模拟舱的训练中,他最多只能做到“转换耗时1秒、能量耗损5%”,离“圆满”的标准还差得远。

刚启动模拟程序,问题就来了。

第一次尝试从虚态转实态时,能量重组到一半突然卡顿,整整3秒后幻形体才完全凝实,期间模拟舱的防护警报直接亮起,这要是在实战中,3秒足够被敌人击中三次。

第二次从实态转虚态,又因弱核力散逸过快,“意识流稳定性”直接掉到80%。

林轩坐在舱内陷入了片刻沉思后,翻出莱拉夫人残页的全息扫描件,盯着“虚实转换需‘核力恒稳’”那行模糊注解,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膝盖:“‘核力恒稳’……难道是说强核力得一直护住意识核心,不能随着转换松劲儿?”

接下来的大半年,他在九层模拟舱里反复试错。

地球历2940年春夏之交时,林轩试着将强核力的防护强度提升到80%。

从科学原理来看,强核力的核心作用是“凝聚与稳定”,过度提升强度虽能增强防护,但会让灵力粒子的运动轨迹陷入“刚性锁定”。

就像给齿轮抹了过量凝固剂,粒子间的活动空间被大幅压缩,导致能量整体呈现“僵滞态”。

这种状态下进行虚态转换,相当于带着一层密不透风的“能量壳”融入虚空,自然无法与虚空的流动性相契合,转换直接失败。

到了夏天,他转而调整弱核力的散逸节奏。弱核力本是“释放与调节”的关键,负责让灵力在转换中保持适度流动性。

可他为了减少能量损耗,刻意放慢散逸速度,导致灵力粒子的“代谢循环”变慢,就像水流被闸口堵得太死,失去了自然的冲劲。

等到实态转换需要爆发力时,“流速不足”的灵力无法在短时间内集中释放,连模拟靶标都打不中,问题根源在于打破了弱核力“散逸与凝聚”的动态平衡。

秋天,林轩又尝试用引力辅助转换。引力的作用是“牵引与定位”,理论上能帮灵力更快找到虚空力场的切入点,但他忽略了“力场兼容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引力的牵引方向与虚空力场的自然流向存在15度偏差,两种力相互拉扯时,直接打乱了灵力粒子的自旋频率。

就像两股方向不同的风同时吹向一张纸,模拟舱内的乱流轨迹彻底紊乱,不仅转换失败,还得暂停修炼修复设备,这也让他明白,单一力的叠加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关键在“多力协同”。

到10月时,他已经失败了99次,“转换耗时”最短1.5秒,“能量耗损率”最低3%。从数据上看,每次失败的核心都是“力场平衡失衡”。

要么强核力过强导致僵滞,要么弱核力调控失准导致乏力,要么引力介入打破兼容,始终没找到多力协同的最优解,差着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