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总第200章)八熵阶实现圆满

到了弱核力衰变慢的γ恒星群周边,又把提取物减到0.01%。

最后测试时,细胞畸变率稳稳压在0.5%以下,泽娜拿着报告,跟伊芙比了个胜利的手势。

弱核力直接影响细胞DNA稳定性,而它的衰变速率会随环境引力、辐射变化。

泽娜的调整,正是通过暗物质提取物精准调控弱核力衰变节奏,让细胞活性在不同星体周边环境下都能保持稳定,这正是“宇宙环境适配理论”在生物领域的落地。

伊芙给棱晶传感器装了“多区域适配模块”,这模块能自动“闻”出所在区域的四力特征。

在陨石带那种磁场乱飘的地方,传感器会自动把电磁力滤波强度提40%,过滤掉杂波。

到了星云边缘磁场平缓的区域,又会把滤波强度降下来,数据采集准确率从70%冲到99%,伊芙再也不用守着传感器熬夜校准了。

最让艾丽娅和洛克斯激动的,是护盾涂层的突破。

他们往涂层里掺了“力场响应粒子”,这粒子跟“活的”似的,感知到引力变强,就扎堆儿扛牵拉。

察觉辐射变猛,又散开当隔热层。在α恒星附近测,涂层抗冲击时间飙到45分钟。

到η行星周边也能稳在38分钟,洛克斯举着涂层样本,嗓门大得整个科研舱都能听见:“以后咱这涂层,在武仙座横着走都不怕!”

那天夜里,林轩在模拟舱里调了武仙座100种极端环境,看着反制装置的各项参数在每种环境下都精准适配,突然跟维克斯等人感慨:“以前总觉得高等文明厉害在技术,现在才明白,他们是早就站在宇宙的角度看问题了。咱们现在总算也跳出单一星体那点儿圈子,真正摸着宇宙规律的边儿了。”

维克斯笑着接话:“可不是嘛!以前是盯着一颗星找答案,现在才算把视野铺开了。这一步跨出去,比多攒几组实验数据管用多了!”

舷窗外,武仙座的星云泛着淡淡的蓝光,华夏号的灯光映在几人脸上。

他们都清楚,这不仅是反制装置的突破,更是华夏文明的科学视角从“单一星体尺度”跳到“宇宙尺度”的关键一步,往后再往四级高等文明走,脚下的路终于踏实了。

地球历2931年初,林轩的八阶修炼再度陷入僵局。

此前借暗物质实验掌握的“主动控熵”,本质是“将紊乱熵动捋顺”,可当他尝试反向操作,想从规整的力场中精准“搅出可控乱劲”时,却屡屡碰壁。

每次发力,念力要么与力场生硬对抗,轻则导致力场崩解,重则引发反噬,好几次被震得量子态意识流都出现短暂紊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明明都是控熵,怎么反过来就全不对了?”他盯着监测屏上断裂的力场曲线皱眉。

此前引导紊乱熵动归序时,念力是顺着四力节律“搭梯子”,可反向制造可控紊乱时,相当于要在规整力场里“拆梯子再重搭”,偏偏他的念力一脱离既有节律,就像断了线的风筝,要么无力撼动力场,要么用力过猛打乱四力平衡。

正在这时,马洛克攥着皱巴巴的演算纸赶来,先把纸往模拟舱操作台一铺,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四力推导公式,又抬手指向监测屏:“老林头儿,你看你这演算,把‘捋顺乱劲’和‘造可控乱劲’拆成俩独立模型对待了!其实它们根本是一回事。你之前把乱劲捋顺,是跟着四力节律‘往规整里引’;现在想从规整力场里造乱劲,就得在节律里留‘能灵活拐弯的空间’。这不是让力场‘掉头走’,而是让四力在同一节奏里能‘双向转’,就像水管既能输水也能抽水,关键得有调节方向的‘阀门’。”

林轩盯着演算纸上被圈出的断层推导步骤,指尖在公式旁轻轻点了点:“我确实没把两种情况往一块凑,总觉得造乱劲得另起一套逻辑……”

话里带着点恍然大悟的怅然,之前钻牛角尖时,竟没发现自己从根上就把模型拆错了。

为了找到这道“双向阀门”,林轩把过往修炼的经验翻了个遍。

他试着复刻“银枢”中子星的三力平衡逻辑,在四力交汇点加“熵动缓冲层”,想靠缓冲层引导力场往紊乱走,可缓冲层刚融入力场,就被规整力场的惯性冲得粉碎。

又借鉴七曜阶“七种力场状态切换”的技巧,试图在有序熵动里加过渡态,结果反而打乱了四力节律,监测屏上的“熵动可控度”直接跌到12%。

一次次试错中,时间悄然滑到2931年底。

在一次高强度修炼里,林轩急于求成,强行逼着力场从规整转向紊乱,导致念力与四力彻底脱钩,量子态意识流严重散逸,只能暂时中止修炼。

“先停几天吧,你这阵子都快把自己逼到极限了。”伊芙看着他苍白的脸色,语气里满是心疼,“反制装置那边虽然等着熵控技术,但也不差这几天,你要是垮了,反而更耽误事。”

林轩幻形体指尖还残留着力场反噬的模拟痛感,嘴上却硬撑:“现在涂层的动态抗干扰模块,就差‘可控乱劲’来模拟极端环境冲击了,我歇不了。”

可话刚说完,心底就涌上一股慌意,从突破八阶到现在,三年时间过去,他不仅没摸到八阶圆满的门槛,反而卡在反向控熵的死胡同里,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无法掌握八阶熵控的完整逻辑?

那天夜里,林轩独自坐在超力场模拟舱前,指尖划过操作屏,调出了2928年暗物质实验的监测数据。

屏幕上,淡紫色的晶体粒子正顺着电磁力屏障的弧度有序绕行,每一道轨迹都与四力节律完美契合,那是他首次突破“被动适配”、掌握主动控熵的关键节点。

他盯着屏幕出神,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当时的手感,面对粒子紊乱,他没有用强核力硬拦,而是借引力子顺着粒子飘移的趋势引导,再用电磁力搭起弹性屏障,才让混乱归为有序。

可如今要从规整力场里造可控乱劲,他却又回到了“对抗”的老路子,要么用念力硬掰力场节律,要么强行切断既有平衡,完全忘了“顺势引导”的核心。

要知道,他此前能捋顺乱劲,核心是“顺着紊乱的趋势找规律”,而现在要造乱劲,本质该是“顺着规整的节奏挖缺口”,而非彻底推翻重来。

想通这一层,他忽然意识到,或许问题从来不是“让力场掉头”,而是自己还没找到“顺着规整力场的节奏,在四力节律里悄悄引出乱劲”的法子。

22.3 困局突破:卡戎星区的“双向控熵”顿悟

地球历2932年初,华夏舰队途经“卡戎星区”时,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复合型星际飓风,飓风内部裹挟着冰晶碎块与高密度碎石流,引力场与电磁场交织紊乱,可飓风外围却笼罩着一层异常稳定的电离气体罩,形成“内乱外稳”的特殊结构,连舰队的常规探测设备都难以穿透。

当时埃隆正指挥护航舰调整航向,试图绕开飓风影响范围,林轩却盯着观测屏上实时生成的飓风模型定在原地。

屏幕上,飓风内部的冰晶与碎石虽看似杂乱无章,却始终沿着飓风的旋转轨迹运动。外围的电离气体罩虽稳定,分子仍在以极低幅度缓慢流动,并未完全静止。

“这不就是‘双向控熵’的宇宙实例吗?”他猛地起身,声音难掩兴奋,“紊乱里藏着规整的轨迹,规整中也有紊乱的苗头,根本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林轩当即决定驾驶“KY-22”科研舰靠近飓风边缘,埃隆虽担忧星际飓风的不可控风险,但也清楚这或许是林轩突破八阶困局的关键,反复叮嘱:“全程跟紧护航舰编队,一旦监测到力场异常波动,立刻撤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放心,我有分寸,会盯着监测数据来,绝不冒进。”林轩拍了拍埃隆的肩,语气笃定,转身便朝着科研舰的驾驶舱走去。

华夏舰队立即调整航向,在距离星际飓风约五十公里的安全区域停了下来。

舰群呈扇形排布,护航舰的能量护盾率先展开,形成一道淡蓝色的防护屏障,警惕地监测着飓风外围的力场波动,避免冰晶碎块与碎石流冲击科研舰。

KY-22科研舰编队缓缓脱离华夏舰队,朝着星际飓风的方向驶去。

舰体外围的能量护盾亮起淡蓝色光晕,抵御着星区中漂浮的冰晶碎块。

那些碎块在飓风引力牵引下,像细碎的钻石般在黑暗中闪烁,偶尔撞上护盾便化作一团冰晶雾。

越靠近飓风,宇宙背景的星光越黯淡,取而代之的是飓风外围电离气体罩散发出的淡紫色微光,气体罩表面还不时掠过丝丝缕缕的电磁流光,如同被引力拉扯的丝绸。

护航舰的远程探测仪持续扫描着飓风动态,直到传来“外围力场稳定,无突发乱流迹象”的报告,科研舰才放慢速度。

当确认安全后,“华夏之智”操控科研舰缓缓停在距离气体罩不足百米的位置,舰内监测仪上的引力数值趋于平缓,仅维持小幅跳动,电磁干扰也控制在可控范围,屏幕边缘的雪花纹渐渐消失。

科研舰刚抵达飓风外围的电离气体罩附近,林轩便立刻调动念力。

这次他不再刻意追求“制造紊乱”或“维持规整”,而是让念力顺着飓风的固有力场节律延伸。

先融入外围稳定的电离气体中,感受力场规整的流动节奏,再逐步将念力拆分成细流,渗入飓风内部,同时用强核力捕捉冰晶碎块的运动规律,借电磁力同步感知气体分子的流动轨迹。

突然,飓风内部一颗直径约百米的冰晶碎块因力场波动脱离原有轨迹,径直朝着科研舰的观测舱撞来。

护航舰上的“华夏之智”刚要启动防御系统,林轩却立即制止:“别拦截,这是观察的机会!”

他立刻将念力聚焦在这颗冰晶上,随着冰晶靠近,其表面因弱核力衰变形成的细微力场纹路清晰地呈现在他的感知中。

冰晶虽在乱流中不断调整姿态,却始终围绕自身的弱核力节律旋转,这种“紊乱中的局部规整”,正是此前他在修炼中忽略的关键特征。

“原来如此……连脱离轨迹的冰晶都没彻底乱,是我之前总想着‘彻底推翻规整力场’才错了。”林轩盯着观测窗,自言自语地呢喃。

话音刚落,飓风内部一股突发乱流顺势冲击而来,他的念力瞬间被打乱。

但这次他没有像以往那样强行凝聚强核力对抗,反而顺着乱流方向,将念力细流进一步分散。

每一缕念力都精准对接冰晶表面的弱核力节点,跟着冰晶的旋转轨迹同步运动,同时借引力子捕捉周边碎石的运动节奏,让其余念力细流与碎石的引力轨迹保持共振,这是对“力场适配法”的反向应用,不再是“用念力引导粒子”,而是“让念力跟着粒子的固有节律走”。

奇妙的是,这些念力细流在紊乱中逐渐形成新的牵引轨迹,冰晶的偏移方向被稳稳修正,部分原本无序的乱流也在念力与粒子节律的共振下,朝着外围稳定区域缓慢过渡。

监测屏上的“双向熵动可控度”瞬间从此前的30%跃升至60%,红色预警灯随之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