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军营内。
老兵赵武,此刻心绪难宁。
就在刚刚,自己队伍里的少年兵小李,被关兴少将军先出去带走了。
就连丞相身边的武侯亲卫队,也都集中起来,一起跟着关兴,张苞二位少将军出阵了。
整个季汉大营,居然只剩下了他这样的老卒数百人而已。
现在,他跟着几个老兄弟,一起走到了丞相修建军营时,就搭建起来的高台前,等待着诸葛亮给他们分配任务。
就在刚刚不久前,诸葛亮把军营内的参谋和掌军书记等文官都安排离开了。
刘晔,阚泽等人也就罢了,诸葛亮让他们带着自家的护卫,退到军营东面至少三十里范围外。
反正他们这不到百人的队伍,在这几十万人厮杀的战场上,也确实不会被注意到。
但诸葛瑾和诸葛恪父子二人,却被诸葛亮喊住了。
他扫过自家兄长和侄儿,犹豫片刻后,还是对诸葛瑾说道:“兄长,我料战事一起,西楚军中,必然有人想到我军营空虚。”
“我军营布置,已经完善,以身为饵,钓士颂亲来。”
“成与不成,且看这一次了。”
诸葛亮停顿片刻,用羽毛扇轻轻拍了拍诸葛瑾,嘱咐道。
“你带着一队人,潜藏在前方战场附近。”
“待西楚军队前来,以我季汉军营起火为号。”
“若是我军营起了大火,你便带着人高声呼喊,就说楚王士颂,葬身火海,西楚群寇,还不早降!”
“若是。”
诸葛亮微微叹了口气。
“若是我并未点燃大火,那就说明,来的不是士颂。你便在前去邺城,找到曹魏主事之人,让他们鸣金收兵,带着最后的队伍死守邺城。让钟繇去求幽州司马懿南下来给他们魏主勤王。”
说完这些,诸葛亮又看向自己侄儿诸葛恪。
“元逊,你则带人在军营南面潜伏,若是大火起,便去南面邓艾处,高呼士颂死讯,助邓艾破敌。”
“若是大火未起,你去南面后,便让邓艾撤退吧。”
“至于张苞,关兴他们,后续看是否有机会返回徐州吧。”
诸葛亮心想,若是这次真的没有能击杀士颂,后面的季汉存亡,也就只能依靠诸葛恪,邓艾,张苞,关兴他们这一代人了。
自己带在身边刘晔,阚泽,以及留在徐州的陈群,陈登这些人,只怕反而不如他们这些青年一代可靠。
而陈震,简雍这些老臣,人品可靠,但能力却不足担任重任。
想到这里,诸葛亮无奈和他们分别,嘱咐他们一定把握好时机。
把军营内的诸人分派出去后,诸葛亮默默独自在高台上端坐,从前的书童,如今也换成了一个老者。
他看着军营内百余老兵,心中莫名伤感。
“诸位,都是上了年纪的战场老兵了,今日我诸葛亮将用一场大火,为汉祚续命。”
“只是军营大火,需要有人来点燃。但点燃之后,这军营之内,不论敌军还是我军,都难以逃脱,诸位,今日为了大汉,怕是要当一回死士了。”
说罢,诸葛亮拿着羽扇,恭恭敬敬,对着这百余老兵躬身行礼。
本以为还需要言语安抚和鼓励,但对面这些老兵的回答,让他越发的不安。
“丞相!为了大汉延续,我等老迈之人,拼上这条命又如何?但是丞相,你年纪不大,又肩负复兴大汉的重任,这大火燃起,您可有准备。”
是了,明知道自己后面要死,但这些老兵却更在意诸葛亮的安危。
“诸位安心,亮早有安排决断。”
本来,自己的计谋不需要和这些底层知晓,但这一次,是要别人去做死士之事,诸葛亮还是据实相告,真诚以待。
得到的回复,也是最为真诚的慷慨以赴。他们随即,按照诸葛亮的吩咐,做好了最后的准备。
漳水南岸的厮杀声,如远雷滚滚,却丝毫穿透不了季汉大营中那股诡异的宁静。
秋风卷动旌旗,猎猎作响,与高台上飘来的幽幽琴音,交织成一曲战地的挽歌。
诸葛亮独坐高台,青衣纶巾,十指在琴弦间流转。
《梁甫吟》的曲调,苍凉而平静,每一个音符都清晰可辨,在这空旷的营地上空回荡,仿佛远处二十万大军的生死搏杀与他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