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彼时的日本仅用了十九天的时间,便完成了从釜山登陆,而后攻陷国都汉城的"壮举",但这一次突如其来的"危机"似乎要比当年的那场壬辰倭乱要更加严峻。
正月十五,奉命驻扎在义州的副元帅李适以清君侧为由起兵叛乱,其心腹党羽龟城府使韩明琏同样竖起反旗;正月十七,李适率领着麾下的大军抵达顺川,城中郡守及文武官员弃城而逃,守军不战而降。
十月十八,李适派人招降江东兵备使,兵不血刃的拿下了重镇遂安,直奔平安道的最后一道屏障黄州而去。
在这个过程中,李倧提前派遣至平安道的"监军"们几乎没有发挥出半点作用,就连名义上掌握整个平安道军权的兵备使也因"醉酒"而突然于军帐中暴毙,任由军权旁落到李倧手中。
仅仅五天的时间,李倧麾下的兵力便由最初用于壮大声势的"五万人",变成了货真价实的五万士卒,虽然其中不乏浑水摸鱼,或者临阵倒戈的墙头草,但大势所趋之下,也要被迫将兵刃对准昔日相熟的袍泽。
如若单单如此倒也罢了,毕竟李适虽兵强马壮,但苦于"底蕴"不足,粮草辎重短缺,朝中只需要派遣一员老将,在其必经之路设伏,便可拦住这支来势汹汹的"叛军",但眼下的朝鲜才刚刚完成了一次政权更迭,朝中势力洗牌严重,许多功勋卓着的老将纷纷被改作他用,短时间内难以回援国都。
故此,已是将近一天一夜的时间过去了,朝中始终没有半点消息传出,这无疑加剧了城中百姓的恐慌气氛。
据说已经有身价不菲的富绅们开始携家出逃,准备前往觉华岛等地避难,似是对迟迟没有反应的朝廷报以悲观的态度。
更要紧的是,万历年间的那场"壬辰倭乱",日本军队虽然同样来势汹汹,但作为宗主国的大明却没有袖手旁观,彼时的宽奠堡副总兵佟养正在第一时间领着麾下的标营渡江作战,为后续的大军刺探消息。
也正是有了宗主国大明的帮助,他们近乎于灭国的朝鲜方才能够卷土重来,取得了壬辰倭乱的最终胜利。
可是今时不同往日,如今的大明虽然依旧是让他们朝鲜仰望的天朝上国,但在辽东却有建州女真从旁虎视眈眈,而且眼下天寒地冻,明国大军渡江困难,难以像当年那般守望相助。
如今仅靠朝鲜的"中央军",怕是不见得能够挡住来势汹汹的李适,毕竟这些所谓的"中央军"水分极大,多数都是疏于操练的勋贵子弟,余下有一战之力的精锐们也在之前与建奴的战事中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