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朝鲜战事结束之后,朝廷便曾专门派遣御史和监军敲打过这毛文龙,却不曾想此人仍是不知悔改,当真以为能够坐地起价,与朝廷对峙吗?
"王本兵,"微微摆手,止住眼前心腹的讥讽,年轻天子的目光中夹带着一抹审视:"朕记得熊廷弼前些时日曾有本奏,说是毛文龙或有通敌之嫌?"
"此事究竟是怎么回事?"
皮岛坐落于朝鲜半岛的东南方向,与女真腹地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在原本的历史上,自打毛文龙开镇建军之日起,便是女真建奴的心腹大患。
从天启二年的"广宁之战"结束后的几年时间里,每逢女真建奴试图继续侵占朝廷在关外的疆域,毛文龙便会趁机领兵北上,劫掠女真腹地,逼迫野心勃勃的努尔哈赤不得不率领着麾下主力回防。
在原本的历史上,那接替努尔哈赤继位为汗的皇太极之所以敢倾巢而出,领着八旗主力突袭明廷京师,除却是因为国内矛盾日益尖锐,不得不铤而走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驻守在皮岛的毛文龙被时任辽东巡抚袁崇焕所杀,女真建奴从此再无后顾之忧。
同理,也正是考虑到皮岛的重要位置,以及毛文龙在东江军的特殊地位,朱由校方才一直对其按兵不动的举措置之不理。
不过依着后世的记载,在皮岛上经略多年,声势一度能和辽东巡抚分庭抗礼的毛文龙似乎确实"疑点重重",女真内部不仅保留有毛文龙和皇太极互相来往的书信,而且双方还互派使臣觐见。
总而言之,毛文龙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
"回禀陛下,前些时日有一名叫做金声桓的百户自皮岛前往沈阳觐见熊经略,自称是不愿与熊廷弼同流合污.."事关重大,兵部尚书王在晋不敢怠慢,赶忙将其中细节详细叙述了一遍。
趁着这个功夫,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也指挥着角落处的随侍宦官,将这封被他刻意标注的奏本给找了出来,交予朱由校审阅。
"金声桓?"
对于这个听上去有些拗口,更像是朝鲜人的名字,朱由校有些耳熟,但并无太多的记忆,想来此人应当是在明末清初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中有所表现。
"不错,此人祖上世代在辽东从军,他于天启元年投奔毛文龙,与其一同取得了牛毛寨大捷,并驻守在皮岛东江。"
兵部尚书王在晋的脸上依旧没有太多表情,显然是不太信任这位"改换门庭"的军将。
"陛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