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过后,京城表面依旧繁华太平,但一股暗流却开始在市井巷陌、茶馆酒肆间悄然涌动。
一些看似无意,实则包藏祸心的流言,如同初冬的薄雾,悄无声息地弥漫开来。
“听说了吗?镇北侯(叶秋)在落鹰涧杀俘,好几千放下刀枪的羌兵,说坑杀就坑杀了!唉,杀孽太重,有伤天和啊!”
“可不是嘛!我还听说,叶院判在工坊弄的那些火器,用的都是邪门的法子,折损工匠阳寿呢!不然哪能那么厉害?”
“啧啧,叶家如今可是了不得喽!一门两侯(叶凌云是老牌国公,叶秋新封镇北侯),一个在户部掌钱,一个搞出新军掌兵,连太子都跟他们穿一条裤子……这大庆朝,怕不是要改姓叶了吧?”
这些流言蜚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刻意放大或扭曲某些细节(如杀俘在冷兵器时代并不罕见,但被刻意渲染成“杀孽”),并将叶家的权势与“伤天和”、“折阳寿”乃至“谋朝篡位”这等最犯忌讳的罪名隐隐挂钩。
传播者往往故作神秘,说完便溜,让人抓不住源头,却又像毒菌一样在阴暗处迅速繁殖。
起初,这些言论只是在少数人中窃窃私语,但随着时间推移,传播范围越来越广,甚至开始影响到一部分不明真相的百姓和底层官吏。
一些人看叶家子弟的眼神,在以往的敬畏之外,又多了一丝难以言说的猜疑和恐惧。
消息很快通过“内卫”小组和叶风在户部听到的风声,传到了叶明耳中。
“果然来了!”叶明在书房里,听着内卫小组成员的汇报,脸色平静,眼中却寒光闪烁。
靖王这一手,阴险而有效。它不直接攻击新军的战斗力或政策的对错,而是从道德、人伦和忠诚度上抹黑,试图从根本上动摇叶家的立身之本和皇帝对叶家的信任。
“三弟,必须立刻想办法平息这些谣言!”叶风神色凝重,“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若是任由其蔓延,后果不堪设想!陛下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