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再也遏制不住。她不再满足于摆弄弩机模型,而是开始鼓捣起风筝来。
她让李天宝找来最好的竹篾和韧纸,照着记忆中最大最稳的“沙燕”风筝样式,自己动手扎制。
但她不满足于让风筝只是飞着玩,她异想天开地想:“要是风筝能带着东西飞,比如…带着一个小灯笼飞到天上去报信,是不是比马跑得还快?”
于是,她开始尝试制作更大的风筝,并在风筝线上做文章,想方设法让一个小吊篮能沿着风筝线平稳地升上去。
这涉及到平衡、承重、风向控制等诸多难题,她一次次失败,风筝不是栽跟头就是线断篮翻,但她却乐此不疲,整天灰头土脸地泡在院子里试验。
李婉清看着女儿这般模样,又是心疼又是无奈,只得由着她去,吩咐下人看好她别摔着。
叶明某日回府稍歇,看到妹妹又在和风筝“搏斗”,不禁莞尔。他走过去,拿起那个做得歪歪扭扭却异常结实的大风筝,看了看妹妹设计的简陋吊篮和滑轮系统,心中微微一动。
虽然叶瑾的想法在当下看来如同天方夜谭,但这种对通信和运输方式的大胆想象,却蕴含着超越时代的光芒。
他鼓励了妹妹几句,并没有打击她的热情,反而让宋应文找了些关于风筝历史和应用的杂书给她看。
叶明并不知道,妹妹这看似孩童玩闹的“风筝实验”,在不久的将来,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给他带来关键的帮助。
朝堂之上,由于叶明主动公开账目并展示了技术应用的实效,保守派的舆论攻势暂时被压制下去。但暗地里的较量从未停止。
几位勋贵子弟似乎察觉到了监察司对江南商人的调查,开始变得异常低调,与那名商人的接触也明显减少,显然是得到了警告。
对手的警惕性越来越高,调查陷入了僵局。
然而,转机出现在对西南苗疆的调查上。
一名潜伏在苗疆附近州府的监察司老探子,冒死传回一条模糊却至关重要的信息:约半年前,曾有一支形迹可疑的商队,以采购药材为名,深入苗疆腹地,与一个以养蛊闻名的黑苗小寨有过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