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示范纺织工坊的成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涟漪迅速扩散。流民得以安置,物美价廉的布匹涌入市场,引得朝野关注。
但叶明并未满足于此。他的目光投向了更宏大的蓝图——利用边关充沛的水力资源,建立能真正支撑军需、稳固后方的大型纺织工坊。
兵械院的工匠们对造纺车已然驾轻就熟,但当叶明拿出“水力大纺车”的草图时,还是引来了一片吸气声。
草图上的纺车庞大而复杂,不再是依靠人力脚踏,而是通过一个巨大的立式水轮驱动。
长长的传动轴通过一系列增速齿轮,同时带动三十二个纱锭高速旋转!这效率,将是脚踏纺车的数十倍!
“大人…这…这传动如此之长,齿轮咬合稍有偏差,轻则断线,重则损毁机器啊!”一位老匠师抚着图纸,忧心忡忡。
“还有这水轮,”另一位接口,“水量流速一变,纺锤转速就不稳,纱线必然粗细不均,如何能用?”
叶明早已料到这些难题。他指着图纸解释道:“传动轴需分段制作,每段必须严格校准同心度,用法兰盘(他引入的新概念和零件)紧密连接。所有齿轮,必须用我们最新的杠杆比较仪检测,确保啮合精度。至于水速不稳…”
他顿了顿,“我们可以给水轮加装调速机构!”
“调速?”众人疑惑。
“对!类似马车上的刹车。”
叶明拿起炭笔,在草图上快速补充,“在水轮侧面加设一套抱闸,用杠杆控制其与轮缘的摩擦力。”
“水势过大时,稍稍收紧抱闸,减缓转速;水势过小时则放松。虽然不能完全精准,但足以将转速维持在一个可用的范围内。这就需要操作匠人熟悉水性,随时调节。”
工匠们听得目瞪口呆,随即陷入热烈的讨论。有人觉得异想天开,有人则觉得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