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北大街时,两旁的百姓渐渐围了上来,有的手里还攥着刚蒸好的窝头,想往战士手里塞。
一个白发老太太拉着陈振华的袖子,泪眼婆娑:“陈旅长,可把你们盼来了!这些年兵荒马乱的,就盼着有人能正经打鬼子啊!”
陈振华弯腰扶住老太太,声音放得很柔:“大娘您放心,以后有我们在,小鬼子不敢再来祸害。”
他回头对温浩桐说,“让后勤的同志统计一下,城里百姓有困难的,先从粮仓里拨些粮食接济,打仗不能忘了老百姓。”
温浩桐连忙应下,心里却暗暗佩服——陈振华刚进城就想着百姓,难怪能得人心。
校场设在县城中央的空地上,四周的老槐树上还挂着去年秋收时的玉米棒子。暂编42师的六个团将士列队站着。
密密麻麻的一片,却有些队伍明显稀松——前排的士兵年轻力壮,背着步枪腰杆笔直,后排却夹杂着不少面带菜色的老兵,有的还拄着木棍,显然是伤病未愈。
陈振华走上临时搭起的土台,目光扫过队列时,人群里响起一阵窃窃私语。他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铁皮喇叭传得很远:
“弟兄们,我知道你们当中有不少人是被抓壮丁来的,也有不少人打了多年的小鬼子,胳膊腿上带着伤。今天我只说一句话——愿意跟着八路军打小鬼子的,留下;想回家种地的,我们发路费,绝不强留。”
台下瞬间安静下来,连风吹过玉米叶的“沙沙”声都听得见。一个瘸腿的老兵突然喊道:“陈旅长,留下能吃饱饭吗?能让家里人不受鬼子欺负吗?”
“能!”陈振华的声音斩钉截铁,“八路军有饭同吃,有枪同扛,打跑了小鬼子,每个人都能回家种地,没人敢再欺负你们!”
他顿了顿,举起手里的编制方案,“从今天起,42师改编为相新十一团、新十二团,原炮团一分为二,成为炮营。“
“老弱病残愿意回家的,马上登记,下午就发路费;愿意留下的,咱们一起练本事,把小鬼子赶出山西,赶出华夏!”
队列里爆发出一阵欢呼,不少士兵把帽子抛向空中,连那些原本垂头丧气的老兵都直起了腰。
陈振华看着台下激动的人群,对身旁的温浩桐说:“郑师长,你看,弟兄们不是不想打仗,是不想打糊涂仗。”
温浩桐眼眶有些发热,用力点了点头。他转身对士兵们喊道:“都听到了吧?陈旅长给咱们指了明路!从今天起,咱们就是八路军的人,谁要是敢偷懒耍滑,别怪我温浩桐不认人!”
校场里的欢呼声更响了,有人唱起了《松花江上》,唱着唱着就变成了合唱,歌声里带着哭腔,却又透着一股憋了太久的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