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幌子

刘千斤闻言倒是点了点头,对这一点,他其实心里也清楚的很。这段日子以来,他已经极尽所能的拿出自己的诚意了,奈何周勃始终不愿意点头。不过,这事儿倒也不能怪人家的。若换做自己是周勃,大抵也是不可能放下一切,跑来跟他们这些人瞎混的。人家偌大的家世背景,本就拥有着大好的前途,何苦来哉非要过来掺和到他们这种事儿里呢?说难听点,加入义军,不仅前途未卜,还要受苦,也就是活不下去了,大家不得已之下才来加入义军的。至于周勃,他是完全没有理由这么做的。刘千斤之于周勃,这事儿其实倒有点像是石虎想要求亲于周薇的性质,属于:实力有限,想得很美,但根本就无法实现。对此,刘千斤其实一直都心中有数,只是他还是忍不住抱着:理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它实现了呢?

只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随着朝廷军队扣下了义军的家眷,并以此要求互换人员,最终,刘千斤还是只能选择答应朝廷的条件,准备放周勃回去。虽然也有人提议杀掉周勃,以壮声势,不过刘千斤否决了这个提议。一来杀掉周勃对义军来说其实没什么助益;二来周家的势力摆在那里,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都有莫大影响力,这样做显然是弊大于利的;再者,刘千斤个人确实对周勃很有好感,他也的确无意去伤害他;最后,义军如今还需要些时间,巩固对安顺城的掌控,而换回那些家眷,也是必须的,这样子才可以稳定住军心、士气。而最主要的是,他本身就不是什么残忍好杀之人,他们举义旗可是为了救民倒悬的,胡乱杀人也并不符合义军的人设的。他们可是有理想的义军,可不是什么只会杀人越货的匪类。综合多方面的考虑,他才决意放周勃回去的。

见刘千斤没有说话,显然是默认自己所说的了,石龙转而又说起另一件事情:“数日前,朝廷为了互换人员,还发来了信函,邀咱们谈判。谈判的事情,是小弟负责的。不过,在那个过程中,那个叫张恪的钦差倒是不曾出现过的。咱们不是一直觉得这个钦差,路子有点野吗?而且我还一直觉得好像曾经在哪里听过张恪这个名字的。”

“哦?”

“为了换回周勃,他们几乎是答应了咱们所有的条件。虽说周勃的确身份不凡,只是同样品级的安顺城城主萧宏,他们却是从头到尾提都没提过的。差别如此之大,着实有点奇怪。那个时候,小弟便有些疑心,莫非这事儿还有些什么别的隐情。直到后来,小弟终于知道为什么了。”

“哦,究竟是怎么回事?”

“那个朝廷钦差张恪其实是——周勃的学生。”

“啊?竟有此事?”

“此事八九不离十的。其实,这个张恪本身还是极有名气的。只不过,咱们这儿,地处偏僻,文风又不盛,读书人不多,其名便没有在咱们这儿传得太开。尤其是咱们这些人,大多都大字不识的,对这个人自然便更加的所知有限了。小弟找人问过,据那些读书人所说,这个张恪,自小便有神童之名,写过好几首名扬天下的好诗词。周勃在其少年时便因惜其才,收他为弟子,悉心教导了。因此,周勃于他算得上是知遇和授业之恩的。如此的话,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为了救出周勃,什么条件都答应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千斤点点头,如此的话,那这个事儿的确就讲得通了。之前,朝廷在谈判时,确实是相对好说话的,这一点的确有些出乎他们的意料。毕竟他们代表的可是朝廷,居然在对待反叛者时,表现得这么软弱,确实是有些奇怪的。一开始时,刘千斤等人觉得可能是因为朝廷方面本身不太在意这些,才如此随意地就把他们的家眷还给他们了,而且更深层的目的应该是想要借此加重他们在物资供给上的负担,拖垮他们的。为此义军有样学样的提出要放回城中的一些人口给对方。原本以为,这样子,朝廷的小算盘落空了,该会恼羞成怒吧?没想到的是,朝廷居然又答应了下来,一律主张继续互换人员的工作。那意思,颇有点儿只要这事儿不停,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吧的即视感。

只不过,那个张恪这么急切地想要换回周勃他们,是不是这其中还有什么特别的情况呢?有些事情,不去想的话,感觉没什么,但一旦去想了,那还真的是越想越不对劲的。而随着石龙刻意的对张恪这个名字进行了一番调查后,关于他和周勃的关系,便也随之浮出了水面。